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位于廣州市越秀區東山街道,1923年6月12-20日,中國共產黨在此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蔡和森等來自全國各地的至少40名代表出席了大會,代表了全國420名黨員,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參加了會議。會前,中共廣東區委受中央委托,租用該處作為會址和部分會議代表的宿舍。會址的首層靠南面的一間為會議室,靠北面的一間為飯廳,樓上兩間房子為部分代表宿舍。
大會的主要議程有三項:一、討論黨綱草案;二、討論同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問題;三、選舉黨的中央執行委員會。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討論與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問題。代表們就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經過討論,大會接受了共產國際關于中國共產黨同中國國民黨進行合作的指示,通過了《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等文件。這些文件的中心思想是,黨在現階段“應該以國民革命運動為中心工作”,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采取黨內合作的形式,同國民黨建立聯合戰線,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的重要任務。文件還規定了要保持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的獨立性的一些原則。
大會選舉陳獨秀、蔡和森、李大釗、譚平山、王荷波、毛澤東、朱少連、項英、羅章龍等9人為中央委員,鄧培、張連光、徐梅坤、李漢俊、鄧中夏5人為候補中央委員。中共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分工會議決定由陳獨秀、蔡和森、毛澤東、羅章龍、譚平山(后由于譚調職,改為王荷波)5人組成中央局,陳獨秀為委員長,毛澤東為秘書,羅章龍擔任會計,負責中央日常工作。
黨的三大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策略原則和共產國際的指示,結合中國革命的具體情況,充分發揚民主,在分析中國社會矛盾和明確中國革命性質的基礎上,正確解決了建黨初期黨內在國共合作問題上存在的重大分歧,統一了全黨的認識,正式確定了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與國民黨進行黨內合作的策略方針,使黨能夠團結一切可能聯合的力量,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
黨的三大畫照
黨的三大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孫中山先生對國民黨進行了改組,召開了國共合作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建立,全國掀起了聲勢浩大、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眾運動,勝利地舉行了北伐戰爭,促進了中國革命的高漲。
中共三大是迄今中國共產黨惟一一次在廣州召開的、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全國代表大會,對中國革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共三大確立了建立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經過后來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的反復實踐與發展,成為中國共產黨戰勝強敵、奪取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統一戰線政策一直是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