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協同和機器廠是廣州最早的民族工業企業之一。由陳拔廷、陳沛霖和何渭文三人于1911年,集資3萬銀元籌建。陳撥廷和陳沛霖原在均和安機器廠當領班,掌管機械維修工作。何渭文是“植豐號”碾米工場的老板。協同和機器廠創辦初期,只經營碾米和機械維修。一年之后擴充。1912年研制成功了“米磨二號”碾米機。1915年成功仿制出中國第一臺船用柴油機,使其名噪一時。1917年資金增至28萬元,與航運商人梁墨緣集資10萬元組成粵海公司。1918年研發成功160匹馬力船用四缸內燃機,并仿制出榨油機、榨糖機和礦用機械等。1931年該廠投資22萬元在香港設廠,后又開設協昌成等碾米廠10多間,粵利等航運公司10家。至1937年,該廠累計生產各種規格的柴油機383臺,有職工340人,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機器廠,產品行銷華南、東南亞和加拿大等地。
該廠是廣州地區較早發展黨組織的民族企業之一。1925年,先后發展了李沛群等12名工人為中共黨員,并建立中共大涌口支部,李佩堪任黨支部書記,使協同和機器廠成為芳村地區最早建立黨組織的機器工廠。大涌口黨支部在大革命時期為革命事業培訓和輸送了大批骨干,并領導芳村地區的工人群眾投身到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斗爭中,為革命事業作出了貢獻。
廣州淪陷后,該廠被日軍搶劫一空。日本投降后,將香港廠的大部分機器運回廣州,于1946年7月復業,改名協同和機器廠股份有限公司。1947年籌建“協記”軋鋼廠,1949年開爐生產,因原料不足而夭折。1954年實行公私合營。1966年改名廣州柴油機廠,成為全民所有制企業。
廣州柴油機廠搬遷后,廠址改造成為博物館和創意園,現保存有廠房1座,創辦人居住兼辦公的別墅1幢、倉庫1幢和部分早期生產設備,如吊機、水塔、車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