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荔府〔2021〕4號
區政府直屬各單位,各街道辦事處:
《廣州市荔灣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已經廣州市荔灣區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八次會議批準,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執行中遇到的問題,請直接向區發展改革局反映。
廣州市荔灣區人民政府
2021年7月24日
廣州市荔灣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目 錄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
第一節 “十三五”時期發展成就
第二節 “十四五”時期發展環境
第二章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第三節 主要目標
第三章 統籌“一帶兩區”,打造現代國際的廣州西翼中央商務區
第一節 全面強化白鵝潭商務區戰略引領
第二節 抓緊推進重點區域和功能組團建設
第三節 融合帶動“一帶兩區”發展
第四章 強化大建設,打造布局合理生態優美的產城融合先行區
第一節 加快打造開放通達的廣州西部交通樞紐
第二節 抓緊推進城市更新改造
第三節 積極推動新基建等基礎設施建設
第四節 保障國民經濟與城市空間布局有機結合
第五節 全面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
第五章 抓好大招商,打造動力強勁活力充沛的產創聯動示范區
第一節 做大做強支柱產業
第二節 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
第三節 優化產業空間發展布局
第四節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第五節 抓實抓好大招商工作
第六章 推動融合發展,打造富有人文魅力的嶺南文化核心區
第一節 切實做好嶺南文化的傳承保護
第二節 積極推動嶺南文化的活化利用
第三節 不斷擴大嶺南文化的區域和國際影響力
第四節 穩步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普惠優質發展
第七章 全面深化改革,打造充滿時代朝氣的城市治理創新區
第一節 不斷深化重點領域改革
第二節 大力提升政府管理服務效能
第三節 積極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第四節 深入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
第五節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第八章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打造更均衡更滿意的幸福城區
第一節 著力構建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
第二節 努力促進醫療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
第三節 全面做好就業促進和社會保障
第四節 不斷增強養老服務綜合能力
第五節 促進婦女兒童和家庭建設事業發展
第六節 切實提升人口管理服務水平
第九章 統籌發展和安全,打造行穩致遠安居樂業的平安城區
第一節 不斷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
第二節 防范化解經濟風險
第三節 切實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第十章 服務新發展格局,打造循環暢通的灣區門戶樞紐區
第一節 深度參與廣佛全域高質量發展
第二節 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第三節 大力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第四節 著力打造對外開放重點平臺
第十一章 強化規劃實施保障,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
第一節 全面加強黨的領導
第二節 抓實做好隊伍建設
第三節 建立健全規劃體系
第四節 不斷完善實施機制
附件1:廣州市荔灣區“十四五”規劃重大建設項目(工程報)匯總表
附件2:名詞解釋
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州時親臨荔灣區永慶坊,要求廣州要實現老城市、新活力,著力在綜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現代服務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方面出新出彩。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為我區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我區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推動“四個出新出彩”的重要時期。本規劃綱要根據《中共廣州市荔灣區委關于制定荔灣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編制,著眼于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主要闡明今后五年全區的發展定位、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是全區人民共同奮斗的行動綱領。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
第一節 “十三五”時期發展成就
“十三五”規劃實施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三期疊加”的國內形勢,我區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始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確保了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為“十四五”時期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1.經濟發展提質增效。
“十三五”時期全區經濟保持持續穩定發展,2016—2020年累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009.66億元,年均增長3.4%;經濟結構持續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2015年的0.5:25:74.5調整為2020年的0.4:27.8:71.8;經濟發展動力不斷增強,固定資產投資額累計完成1633.65億元,是“十二五”時期投資規模的124.1%。經濟效益顯著提升,全區財政收入從46.51億元提高到111.6億元,累計完成351.75億元,比“十二五”時期增加123.74億元,增長54.3%,其中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45.74億元提高到51.02億元,累計完成242.3億元,比“十二五”時期增加45.43億元,增長23.1%。創新驅動成效顯著,“十三五”時期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累計分別達4.4萬件、1.48萬件,年均增長59.1%、16.2%,全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達254家,各類工程中心和技術中心110家,新三板華南服務基地投入運營。“一帶兩區”平臺建設取得新突破,白鵝潭商務區納入市級重點平臺加快推進,“1+11”組團式發展動能強勁,被列為廣州城市治理榜“最具發展潛力功能區”;海龍廣佛高質量發展科創示范區按下“快捷鍵”,創新配套設施加速落地,12個地塊納入廣州市新型產業用地(M0)選址范圍;傳統文商旅活化提升區建設大放異彩,嶺南文化中心區(荔灣片區)納入市級規劃重點打造,永慶坊微改造模式成為全國典范,廣州西關永慶坊旅游區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十三五”期間實施各級重點項目327個,立白中心、廣州國際醫藥港首期健康方舟等產業載體項目建成投入使用,荔勝廣場、悅匯城等大型商業綜合體開業,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廣東)即將投入使用;廣信花地灣地塊重新盤活,廣船地塊央企總部首期項目開工,鵝潭一號項目動工。招商穩商成效顯著,“十三五”期間落地項目150個,其中投資總額10億元以上具有代表性的重大產業項目12個、100億元以上項目4個。全區實有市場主體13.25萬戶,年均增長9.4%;累計新增市場主體7.53萬戶,比“十二五”增長49%。新增外資企業1164家,年均增速13.9%。成功引進國家金融實驗室金羊金融研究院、廣州綠色金融研究院等高端智庫,廣州工控集團、廣州幸福中心等總部型企業進駐,北斗科技產業園、荔灣區金融科技產學研中心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落地。質量強區戰略成效顯著,“荔灣創造”“荔灣質量”“荔灣品牌”發展壯大,區內4家企業榮登廣州市“四十年·四十品”榜單,1家企業獲“中國質量獎提名獎”,為廣州市首次獲此殊榮。
2.文化荔灣形象凸顯。
文化發展戰略不斷完善,《廣州市嶺南文化中心區(荔灣片區)發展規劃(2019-2025年)》印發實施,以荔灣為核心的嶺南文化中心區加快建設。文化重大項目進展良好,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三館合一”項目落戶白鵝潭并啟動建設;“十三行”博物館向公眾免費開放,館內館藏文物超過4800件(套);粵劇藝術博物館建成投入使用,榮獲“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和泮塘五約微改造納入國家試點,永慶坊—沙面—西堤入選全國12條非遺主題旅游線路,聚龍村獲評“中國傳統村落”。“文化惠民”工程有序推進,每年文化惠民活動十萬余人次,以“灣區花正開”為主題的央視大型實景演播室永久落戶荔枝灣,升級改造街道圖書館6個,所有街道文化站均達省一級標準,社區(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和體育設施實現全覆蓋。“文化荔灣”品牌價值不斷提升,獲評“全國文化先進區”“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蟬聯“中國曲藝之鄉”,成功創建省級粵劇粵曲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文化和體育工作分別獲省特別貢獻獎和突出貢獻獎,連續三年在全省檔案館年度評估中獲得優秀。文化產業穩步發展,擁有省、市級創意產業園6家,形成珠江黃金西岸創意產業帶、廣州市非遺街區等多處產業集群,一批“互聯網+”文化大型文旅創意企業落戶。
3.城區面貌日新月異。
空間布局不斷優化,形成白鵝潭商務區、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和海龍廣佛高質量發展科創示范區“一帶兩區”發展新格局。城區規劃持續完善,完成新隆沙—陸居路片區、沙洛片區等重要節點的控規調整及城市設計,完成首批新型產業(M0)用地控規修改,新增300公頃建設用地規模。城區大建設全面鋪開,城市更新改造抓緊實施,出臺城市更新“1+1+N”政策文件,推進63個老舊小區微改造項目、20個舊村改造項目、18個舊廠改造項目;大力推進“三隧四路五軌道”建設,新建道路35.7公里,品質提升29.7公里,完成了龍溪大道東延線、芳村大道南快捷化改造等一批道路建設以及龍溪立交、五丫口大橋等橋梁大中修工程,地鐵6號線、8號線北延段以及廣佛東延線(荔灣段)建成通車,穩步推進地鐵11、13號線建設,全力推進地鐵10、22號線征拆交地;加快推進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建成5G基站3093個,實現重點區域5G網絡全覆蓋,推進綜合管廊、消防站、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設施建設。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扎實推進,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開展排水單元達標攻堅行動;開展城市綠化美化工作,花地河生態景觀帶被評為省樣板工程金獎;全面鋪開生活垃圾分類,新建垃圾壓縮站5座、改建42座,完成1693個投放點美化工程,基本建成全程分類收運體系,實現環衛收運和資源回收“兩網融合”,垃圾減量率達到35%;大力實施“廁所革命”,新建公廁12座、改擴建68座。管道燃氣新增用戶12.6萬戶、管道27.56公里。實施違法治理三年行動計劃,鐵腕整治鐵路沿線違建頑疾,拆除違章建筑915.42萬平方米。
圖1:“一帶兩區”發展新格局示意圖(略)
4.民生服務不斷優化。
教育強區進一步鞏固。“十三五”期間新增教育用地20.3萬平方米,新增學位1.88萬個,新開辦24所公建配套學校(園),扎實推進廣州一中、廣州四中、真光中學等改擴建項目,高考成績穩居全市前列,家庭教育在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成功獲評首批廣東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實驗區;教育開放合作取得新進展,引進廣東實驗中學荔灣學校、華南師范大學附屬荔灣小學等一批名校,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開啟第二期合作,探索實施“3+6”集團化辦學管理體制。健康荔灣建設不斷深化,全區醫療機構達230個,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達到3.86個,每千常住人口擁有病床位數增至7.04張,區兒童醫院、區人民醫院新址、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廣東)等建設項目加快建設,順利通過國家基層中醫藥先進單位復評。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年均新增就業崗位1.2萬個以上;新增養老機構6家、養老床位1341張,每千名老人養老床位數達到36.2張,率先啟動長者配餐服務,“3+X”居家養老模式形成荔灣經驗,東漖街成為全市醫養結合暨智慧健康養老示范點。在全省率先啟動“百梯萬人”黨旗紅舊樓宇加裝電梯項目,完成電梯加裝957臺。“暖光行動”“便民停車”“鄰里花園”等惠民工程持續推進,長者大配餐、“社工+”等民生服務品牌進一步擦亮。
5.改革開放持續深化。
荔灣粵港澳大灣區醫藥健康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通過市審定。深度融入廣佛同城化發展,積極參與“1+4”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建設,推動荔灣南片區納入試驗區先導區,不斷強化與番禺南站片區、佛山三龍灣片區合作,“荔灣—南海”試驗平臺建設穩步推進,助推廣佛邁入全域同城化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實際成效,制定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實施意見,積極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推動創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交流創新中心,推動大坦沙國際健康生態島核心區域、廣州國際醫藥港納入穗港澳國際健康產業城,持續加強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等領域合作,出臺支持科技創新、金融產業發展等若干政策。外經外貿工作穩步發展,積極引導企業“走出去”,重點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和經貿合作,新增外資企業1164家,年均增速13.9%。重點領域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新一輪機構改革順利完成,在全市率先成立區營商環境發展中心,組建優化營商環境咨詢委員會,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強化招商營商職能,國資國企資源整合取得突破,成立四大國有集團,民營企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穩步推進。政府服務不斷提升,先后推出“一窗式”集成服務、清單管理、跨城通辦、一網通辦等措施,商事登記實現全程電子化服務,企業設立登記最快實現0.5天出證照,“荔灣政務服務標準化試點”在全省首個通過終期驗收。
6.社會治理更加完善。
建立“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綜合指揮調度平臺,城市精細化品質化管理全面提升。推動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社區居民議事廳實現全覆蓋,社區、網絡、樓宇三級議事聯動機制入選2018年度廣東省城鄉治理創新經驗,并在全省進行推廣。打造“如意平安騎隊”“家在嶺南”“昌華前哨”等一批群防共治品牌,深化網格化管理和“四標四實”專項行動,帶動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平安荔灣建設深入推進,全區案件類警情實現五年連續下降,安全生產主要指標繼續好轉,食品、藥品、產品質量、特種設備“四大安全”得到有力保障,學校食堂“互聯網+明廚亮灶”完成率100%,人民群眾“從田間到舌尖”上的幸福感不斷增強。創建省級維穩工作示范點,落實領導干部包案和接訪下訪制度,信訪事項辦結率100%。優化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完善法律顧問和公職律師制度,全國首創“法院+司法+僑聯”涉僑糾紛多元化解模式,成立全市首個區級律師調解中心,首創專業市場法律顧問室,率先成立舊樓宇加裝電梯人民調解工作室,全覆蓋設立街道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和社區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構建15分鐘公共法律服務圈。全面決勝掃黑除惡專項斗爭,質效并重實現“六清”“六建”目標。疫情防控穩定向好,全區上下勇于擔當、頑強拼搏、扎實工作,聯防聯控、群防群治,推動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筑牢傳染病防控線,在全市率先實行處級干部擔任定點隔離酒店店長,外防輸入嚴格落實閉環管理,內防反彈全面壓實“四方責任”,以有力舉措推動企業復工復產、學生返校復課,保障全區社會運行。做到社區“零”擴散,醫務人員“零”感染,為全面打贏新冠肺炎防控阻擊戰作出了積極貢獻。全區42人榮獲“廣州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稱號,14個集體榮獲“廣州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稱號。
7.三大攻堅戰成效突出。
主動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風險挑戰,守住防范重大不穩定風險隱患的底線,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污染防治、風險防范重點戰役,確保全區社會大局持續穩定。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嚴密防控金融風險,加強對網貸平臺清退監管,在全市率先完成轄內網貸機構在貸余額、在投項目和出借人數“三清零”;堅持底線思維,切實防范財政運行風險;堅決落實“房住不炒”要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實施河湖長制,35條河涌消除黑臭,西朗污水廠二期投入使用,開展排水單元達標攻堅行動,新建雨污管道182公里,東朗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土壤污染修復持續加強,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空氣質量穩步提升,達標天數比例、PM2.5、PM10等指標均較2015年有較大提升。鞏固幫扶成效,實施精準扶貧,累計派駐扶貧干部93名,投入財政幫扶資金4.67億元,對口幫扶6省7縣37個項目,惠及貧困人口近30萬人,畢節市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安置社區成為東西部扶貧協作省級示范點,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被評為全國消費扶貧示范單位。
除上述工作外,“十三五”期間,我區在青少年、婦兒、信訪、殘疾人、民族宗教、僑務、對臺、外事、貿促、禁毒、科普、氣象、地震、人防、統計、檔案、保密、供銷、修志、機關事務管理等各項工作取得成效。
表1:荔灣區“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類別 | 序號 | 指標 | 單位 | 2020年 目標值 | 2020年 完成值 | 指標屬性 | |||||||
說明:1.表中20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率、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兩項指標數據尚在核算中,均暫缺。
2.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指標。表中數據為2019年數據。2020年,市不再下達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達70%以上的指標,改為下達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就業19157人的任務,我區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就業22131人,完成市下達任務的116%。
現階段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仍存在著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一是產業轉型升級任務比較艱巨。經濟總量仍然偏低,傳統產業占比仍然較大,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總體不足,產業新動能不強、科技創新能力較弱,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待培育發展。二是城區環境面貌有待提升。交通綜合網絡體系互聯互通水平不高,城區環境南北差距明顯,城市管理精細化、品質化水平較低,城市更新改造任務重、難度大,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還有大量工作要做。三是民生服務供給壓力較大。人口老齡化程度高,新增人口數量多、增長快,優質教育和衛生資源不足且分布不均,就業、社保、養老等公共服務存在不少短板。四是嶺南文化保護和活化仍顯不足。在內容、形式、業態方面創新不夠,嶺南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有待強化。五是社會治理和服務水平有待提升。共建共治共享離人民群眾的期待仍存在差距,綜合營商環境仍需努力改善。六是區域合作有待加強和深化。與全市其它區域錯位發展、特色發展的態勢還不明顯,廣佛合作的聯動發展機制尚未形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的發展機遇和動力有待進一步挖掘利用。
第二節 “十四五”時期發展環境
國際發展環境。一是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一帶一路”建設不斷走深走實,我國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中歐簽訂投資協定,為我區深度參與全球競爭合作提供了重要機遇。二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特征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加速形成,為我區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形成發展競爭新優勢提供了契機。三是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發展構成威脅,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給我區擴大高水平開放、集聚全球高端要素帶來了較大難度。
國內發展環境。一是我國經濟處于中高速增長、高質量發展階段,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我區深耕國內強大市場、保持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二是國家全面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更大力度暢通要素循環,為我區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增強發展動力和韌性提供了強大制度保障。三是我國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要素制約有所惡化,部分深層次矛盾隨著經濟增長減速或將更加顯性化,社會治理面臨新挑戰,“黑天鵝”和“灰犀牛”事件防控態勢嚴峻,很可能給我區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安全穩定帶來挑戰。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環境。從大灣區發展來看,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進入快速發展期,基礎設施、投資貿易、金融服務、科技教育、休閑旅游、生態環保、社會服務等領域合作加快推進,已經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從廣東省發展來看,全省正在構建以珠三角地區為核心區和主引擎、以沿海經濟帶為主戰場、以北部生態發展區為重要生態屏障的“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雙區驅動、雙城聯動”成為重大發展戰略。從廣佛合作來看,廣佛同城發展已超過十年,取得較大成效,未來將在發展平臺、基礎設施、產業協同、服務共建共享等方面進一步深化。從廣州市發展來看,廣州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呈現平穩較快態勢,近年來更獲中央和省的強力政策支持,全力推動“四個出新出彩”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對荔灣區的支持力度是前所未有的。這些重大戰略和政策,將顯著改變粵港澳大灣區的時空格局,促進產業、人口、科技、服務、治理、文化等發生巨大變化,為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動力,但也可能加劇區域競爭,對我區傳統區位優勢構成較大挑戰。
第二章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雙區”建設、“雙城”聯動為戰略引領,堅決辦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深入貫徹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1+4”工作舉措,高標準打造廣州西翼CBD、千年商都RBD、嶺南生活CLD,推動“一帶兩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推動城區面貌發生顯著變化,推動居民生活品質得到顯著提高,加快建設產創聯動示范區、城市治理創新區、嶺南文化核心區、產城融合先行區,奮力建設國際大都市現代化中心城區,以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引領帶動各項工作全面出新出彩,在全省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和全市發揮重要支撐作用中走在前列,為全省實現總定位總目標和全市勇當排頭兵作出荔灣貢獻。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荔灣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加快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開放,加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堅持系統觀念。胸懷“兩個大局”,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兼顧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堅持全區一盤棋,更好發揮區委、區政府領導作用,充分激發各部門、各街道和各方面積極性,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第三節 主要目標
黨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的總定位總目標。廣州提出要在廣東實現總定位總目標中當好排頭兵,更好支撐全省全方位、全過程、高水平、高站位走在全國前列。
荔灣作為廣州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點、核心功能區,在全市發展大局中要脫穎而出,成為重要增長極,助力全省順利實現總定位總目標。展望2035年,荔灣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競爭力將大幅增強,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和居民人均收入邁上新的大臺階,初步建成具有示范帶動意義的國際大都市現代化中心城區,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中走在全國前列。現代產業體系更具競爭力,科技創新引領帶動能力大幅提高,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涌現一批帶動創新發展、服務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總部企業和龍頭企業。門戶樞紐功能更加強大,廣州西部綜合交通樞紐和大灣區重要交通節點的功能全面顯現,成為廣州輻射珠江西岸乃至整個大西南地區的戰略極點。城區環境面貌更加現代化,城市更新工作取得決定性成果并向更高水平升級,智慧城市建設達到較高水準,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格局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形成,“一江兩岸、百里河涌”的優美生態環境展現強大吸引力。文化荔灣更具魅力活力,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更加協調,嶺南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文化軟實力、城區文明程度和居民文明素養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幸福荔灣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廣大群眾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人的全面發展、全區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綜合考慮外部環境和我區實際,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今后五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要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戰略地位更加凸顯。廣州西翼中央商務區全面建設并初具規模,“一帶兩區”發展平臺的戰略能級不斷提升,產創聯動示范區、城市治理創新區、嶺南文化核心區、產城融合先行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并形成先行示范作用,南北片區一體化程度大幅提高,對廣佛極點的支撐作用和對珠江西岸的輻射作用不斷增強,城區綜合競爭力邁上新臺階。
發展動能更加充沛。新發展理念得到全面貫徹,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有效發揮,“十四五”時期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左右,2025年達到1450億元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到2500億元。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加快形成以總部經濟、現代商貿、醫藥健康、文化創意、數字經濟為引領的高端高質高新現代產業體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R&D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新增高新技術企業累計數量達到150家,新增新型研發機構累計達到4家,每萬人擁有發明專利數達到20件。招商引資取得新突破,累計簽約項目數達到150個。城中村改造全面鋪開,開工累計數達到20條。
改革開放更加深入。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得到更有效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結合,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論在荔灣得到生動實踐,綜合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在全市深化改革領域形成更多“荔灣經驗”,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和全省“一核一帶一區”建設,對內合作和對外開放取得新進展。
社會文明更加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居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建設初具成效,嶺南文化輻射力、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爭取到2025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5.5%,初步形成嶺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更加融合、產業發展與城市功能更加契合的發展格局。
生態環境更加優美。城區空間格局不斷優化,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城市道路網密度達到6公里/平方公里。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持續加強,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幅、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占地表水比例、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等指標完成市下達任務,不斷提高城市綠地面積和綠化品質,“一江兩岸、百里河涌”的特色水資源環境持續優化,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民生福祉更加豐厚。綜合公共服務供給能力進一步增強,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各級各類教育高質量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穩步推進,就業增長和質量同步提升,社會保障擴面增量提質,人口和人才綜合服務水平穩步提高,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義務教育新開辦學校100%建成標準化學校,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4個,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4個,每千人擁有病床位數8張,年均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2萬人次以上,累計新增就業人數達到8萬人。
治理效能更加突出。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行政體系更加完善,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自然災害防御水平明顯提升,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表2:荔灣區“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表
第三章 統籌“一帶兩區”,打造現代國際的廣州西翼中央商務區
發揮荔灣位處廣州“西聯”戰略核心區、廣佛都市圈核心區的區位優勢,集中最優資源,突出商業商務功能,全面強化白鵝潭商務區戰略引領,抓緊推進重點區域和功能組團建設,高標準建設廣州西翼CBD(中央商務區)、千年商都RBD(休閑商務區)、嶺南生活CLD(中央生活區),帶動“一帶兩區”高質量發展,實現城區定位與功能的有效提升。
第一節 全面強化白鵝潭商務區戰略引領
不斷完善白鵝潭商務區規劃,對標珠江新城、國際金融城和琶洲等中央商務區,建設廣州西翼中央商務區,打造白鵝潭產業金融服務創新區、大灣區醫藥健康綜合試驗區、文化創意時尚中心。持續優化“1+11”網絡結構,引導商務及公共功能向濱江、地鐵站點等優質空間周邊集聚,打造15公里鵝潭灣畔翡翠項鏈,串聯多個商務功能組團,以“生態、效率、文化、智慧、安全”五大主題構建白鵝潭未來之城。多措并舉強化土地儲備,通過市區聯動模式,積極謀劃土地集中連片收儲。加快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增加道路網密度,規劃建設廣佛銜接道路,以城際鐵路、高速地鐵為骨架,快速直達廣佛主要樞紐、重點功能區,高效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積極做好產業導入和培育工作,打造以總部經濟、現代金融、現代商貿、醫藥健康、文旅創意為主導、與中央商務區定位相一致的現代產業體系。
第二節 抓緊推進重點區域和功能組團建設
1.全面推進白鵝潭核心區建設。
加快推進新隆沙—陸居路片區開發建設,推進石圍塘地區濱江舊廠整體收儲、統籌開發,對白鵝潭地鐵站綜合場站及石圍塘樞紐周邊進行綜合開發,以支撐白鵝潭核心區建設,重點發展總部經濟、現代金融、文旅創意,打造商務集聚區、灣區極點,提升白鵝潭商務區的整體形象。
2.加快推進白鵝潭商務區北片區建設。
北片區為白鵝潭核心區以北的組團,包括大坦沙健康醫療組團、如意坊—沙面歷史文化組團和廣佛黃金商貿組團,片區現狀主要為傳統村居和歷史文化街區。未來要通過對大坦沙健康醫療組團的整體改造和如意坊—沙面歷史文化組團、廣佛黃金商貿組團的優化提升,重點發展現代商貿、醫藥健康、文旅創意等產業。
3.穩步推進白鵝潭商務區南片區建設。
南片區組團為白鵝潭核心區以南的組團,包括花地河北組團、白鵝潭聚龍組團、花地灣商務組團、西塱車輛段商務組團、廣鋼—廣船央企總部組團、廣鋼車輛段商務組團、醫藥港健康產業組團和南漖商務組團,片區現狀主要為大型工廠搬遷后遺留區和傳統村居,占地面積較大,區域構成相對復雜。未來要通過對舊廠、舊市場的連片改造以及傳統村居的整體改造或微改造,加強對花地灣站、西塱、廣鋼車輛段周邊的綜合開發,在大量新市民進駐、片區居民結構發生根本變化的同時,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數字經濟、總部經濟、現代金融、科技研發、會議會展以及中醫藥特色商貿產業。重點推進白鵝潭聚龍組團建設,打造灣區新興產業總部商務區、“1+N”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
第三節 融合帶動“一帶兩區”發展
因應荔灣空間區位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特點,依托白鵝潭沿江總部經濟帶發展,帶動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海龍廣佛高質量發展科創示范區更高質量發展。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要以傳統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區為基礎,穩步推進擴容、串珠、升級工作,積極打造具有文化、旅游、創意、精品商貿、體驗式居住、綜合娛樂休閑等功能的精品歷史文化街區;海龍廣佛高質量發展科創示范區加快集聚國內外高端創新創意資源,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與花卉休閑產業,不斷強化研發設計、檢驗檢測、教育培訓、創新服務等產業服務功能。高度重視“一帶兩區”的有機銜接,促進商務、商貿、文化、創新等元素的融合發展,推動形成優勢互補、融通互促的發展格局。
圖2:白鵝潭商務區重點區域和功能組團布局圖(略)
第四章 強化大建設,打造布局合理生態優美的產城融合先行區
堅持生態優先理念,以提高宜居宜業宜游水平為目標,著力完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扎實推進城市更新改造,切實做好土地保障工作,全面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努力把荔灣建設成為布局合理生態優美的產城融合先行區。
第一節 加快打造開放通達的廣州西部交通樞紐
1.進一步加密道路交通網絡。
全面打通對外聯系通道,加強與省域、市域高快速路網、重要樞紐的銜接,加密廣佛兩地對接通道,完成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廣佛出口放射線二期、東沙隧道建設,力促廣佛大橋系統工程、廣佛同心橋工程、玉蘭路—港口路過江通道、浣花路西延線、龍溪大道快速化改造等灣區互通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深度構建區內骨架路網,完善主次干道建設,密切南北交通聯系,重點推進如意坊隧道、如意大道、白鵝潭大道建設,完成東漖大橋改造、沙洛路等項目建設,推動平安大橋、如意大橋建設,增加大坦沙島出島連接通道。不斷織密片區路網,努力實現片區道路微循環靈活暢通,支撐荔灣區“一帶兩區”及核心交通樞紐的建設,完成白鶴沙地塊及龍溪大道地塊配套市政工程,加快推進廣鋼新城道路建設,深化白鵝潭、海龍、東沙、葵蓬等片區道路規劃研究工作,提升高強度開發區域的通勤出行服務能力。有序推動智能交通建設,積極布局無人駕駛,建設無人駕駛示范道路。大力整治交通擁堵黑點,提升群眾出行舒適度、滿意度。
2.不斷完善軌道交通網絡。
配合完成地鐵10號線、11號線、13號線、22號線征拆工作,超前謀劃地鐵25號線、佛山經廣州至東莞城際等線路站點,推動地鐵線網與佛山地鐵5號線、6號線、11號線等線路對接。加快芳村至白云機場城際項目建設,爭取廣州南站至廣州站聯絡線、廣佛江珠城際在荔灣設站。建設地鐵TOD站點,高鐵、城際站與地鐵相連接,促進空間布局和功能提升,形成高鐵站綜合體、城際站綜合體,提升廣州西部交通樞紐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服務能力與效率。
第二節 抓緊推進城市更新改造
1.不斷完善城市更新體制機制。
積極配合市有關部門推進片區混合改造試點工作,不斷探索城市更新新路徑、新經驗,爭取舊村莊更新改造房屋拆遷補償行政裁決試點,積極探索土地置換模式。切實加強片區策劃和詳細規劃編制,積極支持土地整合,鼓勵城市更新和土地收儲相結合,探索將全面改造項目與老舊小區微改造項目有機結合,加快推進留用地開發利用和指標兌現。不斷強化對城中村更新改造的引導指導,鼓勵村社將社區發展規劃、集體經濟發展規劃融入更新改造方案,理順利益關系,提升片區和物業質量,加大數字經濟、產業金融、醫療健康和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導入力度,促進社區、人口和產業的共同發展和轉型升級。適當精簡審批流程,建立健全監管機制,切實規范合作企業引入和利益分配機制,確保不發生重大經濟、金融和社會矛盾。強化與市屬國企協同配合,統籌經濟、生活、生態和安全需要,探索聚龍灣片區規劃、建設、管理全周期新模式,統籌推進聚龍村周邊改造升級,率先打造全周期管理示范區。
2.統籌推進“三舊”改造與產業導入雙同步。
著力改善舊城環境面貌,力爭完成周門、源溪、橋東等片區舊城微改造,利用廣州火車站改造契機推進我區站前、西村毗鄰地區優化升級,挖潛提升現有城市空間利用率和美化率,推動建筑及設計業集聚發展;推進恩寧歷史文化街區等人居環境工程,大力發展文旅創意產業。持續推進“三線”整治、鄰里花園、便民停車、舊樓宇加裝電梯等工作,完善舊城配套設施。積極推進舊村改造,推進西郊、河沙、坦尾、茶滘、東漖、鶴洞、花地、五眼橋等20條舊村的改造工作,積極引入具有產業發展實力的合作企業,研究導入大學科技園、品牌產業園等要素,加快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著力推進舊廠改造,加快推進聚龍灣片區、嶺南V谷、廣鋼總部地塊、廣船南方央企總部、黃沙水產新市場、1906科技創意園、珠江鋼琴創夢園等項目的提升工程,積極導入總部經濟、特色制造、文旅創意、軍民融合等產業,推動舊廠改造與產業升級緊密結合。
第三節 積極推動新基建等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布局5G網絡、大數據中心等信息基礎設施,持續打造智慧燈桿,推動實現5G商用網絡全覆蓋,推進試點建設5G智能眾創孵化空間,打造眾創空間2.0模式。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動工業互聯網二級節點建設,持續挖掘應用場景。推廣分布式光伏發電、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新能源建設,探索建設綜合能源站,推動區域能源優化調度,繼續實施“暖光行動”。推動舊樓宇二次供水水管改造工作,穩步推進排水單元達標創建。完成燃氣管道化改造目標任務,加快城中村管道燃氣發展進度。完善支撐產業發展的綜合管廊、消防站等市政基礎設施。
第四節 保障國民經濟與城市空間布局有機結合
堅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相互支撐、同步推進。強化國土空間規劃,高標準編制廣州市荔灣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形成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張圖”,與交通、產業、環保、文物保護等規劃高度統一、有機銜接,形成協調一致的規劃體系。科學配置安排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重大要素,優化全區用地布局。探索創新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和激勵機制,開展永久基本農田調整和集中設置,促進農業生態空間與城鎮開發空間雙向優化。完善重大項目產業用地供應機制,加強重點產業用地保障,優化和聚集已劃定的26個工業產業區塊集約發展,積極推動新型產業用地(M0)控規調整。加大土地儲備統籌力度,按照能儲盡儲、先易后難的原則,優先推進地鐵廣佛線菊樹站、龍溪站周邊地塊收儲,重點收儲如意大道片區、嶺南V谷片區內用地。
第五節 全面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
1.持續深入開展污染防治行動。
增強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落實生態環境治理制度,持續深入開展污染防治行動。深入推進水環境綜合整治,強化河長制,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加強廣佛跨界河流荔灣水域水環境質量監測。開展大氣污染綜合整治,加強工業鍋爐監督檢查,推進揚塵污染精細化管理,提升空氣環境質量。加強固體廢物和土壤污染防治,深入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加強白色污染治理,強化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收集處理,重視新污染物治理。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廣佛區域協同治理。完善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推動花地河等重點河涌景觀提升,以花地河和珠江沿線為重點建設高水平碧道。
2.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
壯大發展節能環保、清潔生產、生態環境等產業,引導共享經濟等綠色新業態有序發展。推動重點領域綠色升級,持續推動企業清潔生產改造,開展建筑能效提升行動。推廣應用新能源營運車輛,加強城市交通調控管理,構建綠色低碳、高效運行的城市交通網絡。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建設節約型機關和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推行綠色消費、綠色居住、綠色出行,深化糧食節約行動和“光盤行動”。堅持節能優先方針,深化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和公共機構節能,強化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建設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節水型社會體系。以廣州市建設低碳試點城市為契機,強化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力爭碳排放率先達峰。
第五章 抓好大招商,打造動力強勁活力充沛的產創聯動示范區
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期,立足荔灣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導向,以“大招商”為重要抓手,壯大支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進一步優化產業空間布局,著力打造主業突出、創新力強、多元融合的產創聯動示范區。
第一節 做大做強支柱產業
1.大力發展總部經濟。
著力打造優質承載空間,率先在大坦沙健康醫療組團、白鵝潭核心區、花地灣商務組團、廣鋼—廣船央企總部組團等區域率先高標準建設一批專業型、主題型、地標型商務樓宇,打造廣州中心城區西部總部經濟重要承載區。利用城市更新改造機會建立一批集管理、研發、設計、中試、檢測、無污染生產于一體的工業總部經濟平臺。完善總部經濟扶持政策,加大總部企業培育與引進,立足廣佛、面向粵港澳大灣區,重點吸引現代商貿、醫藥健康、文旅創意、數字經濟等領域的企業在荔灣設立企業總部、區域型總部、跨國運營中心或管理中心、銷售中心、結算中心、共享服務中心等。大力發展工程設計、咨詢評估、法律、會計審計、信用中介、人力資源、檢驗檢測等高端商務服務業,優化總部經濟配套服務能力。加快向海、向天協同發展,大力引進海洋、空間技術等領域總部企業。以白鵝潭商務區為核心,大坦沙國際健康產業城核心腹地、聚龍灣片區、廣州國際醫藥港為載體,加快服務配套,構建“一心多點”會展空間新格局,吸引國際組織、行業協會學會、跨國公司在荔灣區舉辦論壇、年會、峰會等大型會議活動。
2.優化發展現代商貿業。
以國內大循環賦能傳統商貿業轉型升級。加快更高品質商業載體建設,大力引進國際知名購物中心、高端特色主題商場、國際一線品牌體驗店等新型高端業態和頂級奢侈品牌,扶持培育西關地理標志,引導老字號跨界轉型,開發各類嶺南風格創意“潮品”,提升知名商標、地標產品等傳統IP“含金量”。積極引入電子商務、智慧零售、無人智能店鋪、場景化體驗式零售網點等新技術新模式,支持時尚消費、社區消費、“健康+養老”消費、醫美服務消費、寵物服務消費、信息消費等消費新業態發展,積極引導境外醫療、旅游、教育等高端消費回流。依托“三館合一”項目,集聚夜間商務、文藝展覽演出、旅游休閑等業態,構建白鵝潭芳村長堤文化旅游休閑帶,打造魅力“夜荔灣”。大力推進上下九等區域老字號商圈智能化改造,做強做優首飾玉器、服裝、餐飲等產業,引入名企名品名店,打造具有濃郁廣府風情和商業氛圍的老字號集聚區。加快推動區域中藥材商貿業的集聚發展和轉型升級,扎實推進芳村茶葉市場改造、黃沙水產新市場項目建設以及芳村花鳥魚蟲市場異地搬遷建設等重點項目,打造珠寶、中藥材、茶葉、花卉、水產、鞋業等含電子結算、交易中心、數字經濟、休閑旅游一體化的價值中心,促進專業市場空間集聚和優化發展。支持專業市場利用直播電商拓展銷售新渠道,出臺實施直播電商政策,打造網紅經濟。激發外貿新業態發展潛力,做強“專業市場+跨境電商”模式,推動市場采購健康可持續發展。
3.全產業鏈發展醫藥健康產業。
推動醫藥健康產業醫學、醫藥、醫療“三醫融合”,提升“研發—臨床—中試—制造—銷售”全產業鏈協同創新能力,加快創新藥物、仿制藥、高端醫療器械、高端康養產業規模化發展。依托呼吸領域國家級實驗室等科研機構,加大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創新藥物、中藥現代化和生物醫學工程等領域的重大技術攻關,打造醫藥健康產業發展新優勢。深化產學研合作,推進成立粵港澳醫藥健康產業聯盟,加快采芝林粵港澳中藥產業研究院建設,鼓勵和支持國內外醫藥科創企業和知名專家帶項目、技術和團隊來荔灣開展產業化。以大型藥企為依托,著力推進生物醫藥、現代中藥、高端醫療診療設備等醫藥制造業的發展。推動現代中醫藥產業鏈延伸拓展,加快廣州市藥品檢驗所中成藥質量評價重點實驗室、粵港澳中藥材檢測人工智能平臺建設,協同港澳共建中醫藥產品標準,做好“粵港澳大灣區互聯網+中藥材”交易平臺運營,打造現代中醫藥產業高地。深入推進醫藥冷鏈供應云平臺和醫藥流通信息化建設,大力發展醫藥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醫藥流通新業態,打造華南現代醫藥物流配送中心。全面促進服務消費提質擴容,建設一批高端體驗、康養、醫療消費服務設施。加快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廣東)建設,發揮好大坦沙國際健康生態島、廣州國際醫藥港為載體的功能,積極發展醫療服務、健康管理、健康養老、智慧醫療、健康金融、在線醫療等醫療健康服務業,打造嶺南特色的醫養結合休閑勝地,全力創建“一島一港一帶多組團”的大灣區醫藥健康綜合試驗區,積極爭取港澳上市的藥品、醫療器械在我區指定醫療機構使用。
4.高質量發展特色制造業。
積極服務好廣州卷煙廠發展,推進生產業務數據化、信息系統網絡化、生產數據業務化,鼓勵優化升級產品結構,增強核心競爭力。以廣鋼新材料為依托,推動鋼材、氣體等原材料產品結構優化,重點發展滿足于各種基礎結構需要的高端復合新材料,推動新材料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積極引進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軍民”兩用項目進行產業化,加快發展軍民融合高端制造。精品化發展珠寶、禮品、化妝品、鐘表眼鏡、模型及模具、服裝鞋業樣品、家具等領域的設計制造,開展創意設計制造、個性化定制生產,提升行業附加值。發展高端日化家化等精細化工產品,打造國內一流的“新材高地”。
第二節 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
1.融合發展文旅創意產業。
著力創建省級、國家級全域文化旅游示范區,打造嶺南風情與非遺文創產業集聚區,北片以西關歷史城區為核心,推進上下九、陳家祠、沙面、西堤等提升建設,打造“最廣州”風情城市文化客廳;南片以珠江后航道沿岸和花地河為重點,推進白鵝潭臨江大道、德國教堂、聚龍村、廣船科技文化長廊、黃大仙祠、花地八大名園等提升建設,打造歷史和生態相結合的旅游廊道。豐富提升文化旅游內涵與品質,以廣州西關永慶坊旅游區國家4A景區創建“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及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試點建設為基礎,推動沙面、聚龍村、上下九等創建國家A級景區,引導支持精品酒店、個性民宿、特色餐飲、時尚購物、旅游演藝、商務會展、研學游等旅游新業態培育發展,推動吃、住、行、游、購、娛全方位創新旅游體驗。大力發展動漫游戲、數字影音、網絡文化、數字體驗、工業設計、廣告設計等新興文化業態,延伸文化產業服務鏈條,強化文化金融、版權交易、文化拍賣等中介服務,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以科技賦能文旅產業發展,培育一批文旅與科技融合示范性企業,建設一批文旅科技融合平臺。
2.加快發展現代金融業。
進一步完善現代金融“一區一所一院一基金一基地”發展新格局。推進白鵝潭產業金融服務創新區建設,以“服務制造”和“創新生態”為核心,打造本地特色的產業金融多元生態圈、建立三重輔助發展系統、構建區域服務生態系統,形成金融+產業+都會的金融集核生態體系,扎實推進白鵝潭國際金融中心、荔灣區金融科技產學研中心等項目建設,推動高端金融服務平臺落戶。支持廣東塑料交易所拓展新門類產品交易。支持國家級金融智庫廣州金羊金融研究院、廣州綠色金融研究院等一流智庫發展,發布大灣區金融發展指數,開展金融專項研究,舉辦金融高層論壇、國際頂級研討會,打造高層次金融交流平臺。發揮區政府主權基金作用,撬動社會資本投資科技中小企業,培育和引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創投機構。做好新三板華南服務基地運營,引導新三板企業、政務服務平臺、公共服務平臺、券商和風投創投機構、科技孵化器等集聚,打造全產業鏈資本高地。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功能。積極開展產融對接,推動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以優質金融服務助力產業發展。鼓勵企業通過資本市場融資發展,強化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充實后備上市企業隊伍。安全有序推進融資租賃、小貸公司、私募基金等類金融法人發展。
3.優先發展數字經濟。
依托數字經濟核心區功能定位,引進與培育一批全球數字服務領軍企業,打造一批國家級、省級、市級數字貿易示范企業,推動數字商務平臺和數字交易平臺集聚化發展,引領數字創意、數字金融、數字交通、數字教育等數字貿易新業態發展。充分發揮花地河電子商務集聚區國家級產業示范基地、廣州“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示范區”平臺優勢,大力推動行業電子商務和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支持生活消費品、生活服務等行業和領域垂直細分龍頭企業單獨或聯合開發一批銷售類、服務類電商平臺,壯大電子商務經營主體,推動電商新業態發展,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電子商務產業集聚區。積極培育工業互聯網,引導區內各行業龍頭企業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扶持鼓勵中小企業“上云上平臺”,推動實體經濟與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加快5G應用培育,試點建設5G智能眾創孵化空間,推進5G在智慧政務、智慧社區、智慧醫療、智能制造等領域的應用。支持廣州3D打印產業園擴容提升,推動3D打印產業集聚發展。
4.集聚發展建筑及設計業。
充分利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機遇,大力推進建筑及設計業發展,著力構建覆蓋工程勘察設計、建筑施工、建設監理、工程造價等全產業體系。加快培育龍頭骨干企業,依托總部項目建設,加快引進更多實力強、信譽好的領軍型企業,拓展上下游產業鏈,培育集投資、設計、施工、生產為一體的工程總承包企業,推動建筑及設計業集群化發展。支持建筑及設計業創新發展,鼓勵建筑企業加大科研投入,推動重點領域技術創新突破。強化產學研合作,引導建筑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融合,支持省建筑材料研究院、省建筑設計研究院等積極對接港澳、聯動廣佛周邊地區,開展區域產學研項目。
第三節 優化產業空間發展布局
立足荔灣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產業布局堅持“主導產業突出,多元產業融合”的原則,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為導向,著力發展總部經濟、現代商貿、醫藥健康、特色制造等四大支柱產業,培育壯大文旅創意、現代金融、數字經濟、建筑及設計等四新產業,以產業帶動專業市場轉型升級,打造新價值中心。依托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重點發展文旅創意、建筑和設計產業,推動發展現代商貿產業;依托白鵝潭沿江總部經濟帶重點發展總部經濟、醫藥健康、現代商貿產業,推動發展文旅創意和現代金融新興產業,依托海龍廣佛高質量發展科創示范區重點發展特色制造、醫藥健康產業,推動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
第四節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
1.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平臺。
高標準建設海龍廣佛高質量發展科創示范區,積極爭取省市在資金扶持、土地政策、項目引進等方面的支持,復制推廣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試點政策;高質量布局科創區重點項目,加快完成大參林總部大廈、名創優品白鶴沙科技大廈、北斗科技產業園等重點項目建設,建設“廣佛極點”新興產業的重要策源地,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節點。支持以白鵝潭產業金融服務創新區為基礎,爭創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強化創新引領,積極籌建中藥產業研究院和中藥檢測中心,推動省建筑材料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等機構開展區域產學研項目,爭取國家和省市的研究院所、重點實驗室或技術中心等重大創新載體入駐,匯聚更多“大院大所大平臺”,打造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高地、創新創業熱土。
2.不斷完善協同創新體系。
大力引進中國科學院等高端機構、一流大學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中心落戶荔灣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試點,加強產學研合作。強化科技創新載體孵化能力,改造提升閑置物業,打造集線上線下孵化服務為一體的眾創孵化空間,引入風險投資、創業輔導、管理和市場咨詢等創新支持要素,構建“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全孵化鏈條。積極推進國家級軍民融合發展研究中心廣州分中心建設,積極探索軍民融合協同創新機制,鼓勵重大技術協同攻關,協同引入軍民融合高端項目、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打造國家級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基地。探索面向港澳開放科技計劃(專項、基金),允許港澳高校、科研機構牽頭或獨立申報科技計劃。
3.加快培育研發創新主體。
加快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加大資金與政策支持力度,推進中藥產業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打造一批機制活、效率高、能力強的新型研發機構,力爭在前沿引領技術、關鍵共性技術、顛覆性技術、現代工程技術創新等領域實現新突破。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持續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工作,用好用活人才引入、研發投入補助、技術合同登記等政策,培育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領軍企業。鼓勵支持科技企業申報國家、省、市科技計劃項目,組織實施好區科技計劃項目科技專項,引導企業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科技企業服務能力,整合中介機構專業力量,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全流程服務體系,開展高新技術后備企業幫扶服務。
4.著力匯聚高端創新人才。
組織實施荔灣“英才計劃”,完善人才管理與引進機制,實施重大人才培養工程,著力引進和培育更多科研、管理、市場、文化等“高精尖缺”人才及優秀團隊。持續實施荔灣“揚帆計劃”,構建更加完備的科技創新人才培育體系。提升人才服務環境,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增強“人才綠卡”聚才效應,為人才提供入戶、住房、醫療、培訓、子女入學、配偶就業、職稱評定、養老福利、學術研究、創業扶持等組合式暖心服務。積極運用入戶白卡政策,培育一批優秀技能人才。探索聯合省市共同設立穗港澳人才創新創業基金、創業投資風險補償資金池,鼓勵開設“人才服務特色銀行”,厚植創新創業沃土。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人才評價標準,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等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
5.持續優化創新創業生態。
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主動對接國際通行創新政策和規則,探索符合科技創新要求的財政經費管理規則和財政預算體系。深入貫徹落實廣州知識產權強市戰略,實施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創造質量提升、知識產權運營服務生態優化三大工程,為全區營造保護創新的良好市場環境,助力廣州打造知識產權樞紐城市。探索簡化科技項目經費使用管理,建設以信任為前提的戰略科學家負責制,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轉化。探索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優化科技創新融資服務體系,建立健全科技金融“一站式”科技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實行科技企業上市培育專項行動,建立科技企業上市后備資源庫。
第五節 抓實抓好大招商工作
1.創新招商機制。
完善招商政策優惠,對符合我區產業發展導向的優質企業,實施“一企一策”,在市場準入、財政獎勵、用地保障、研發創新、金融支持等方面適當給予傾斜。強化與專業機構合作,利用行業協會、中介等專業機構的市場優勢,實施中介招商、委托招商等新興招商模式,優化招商資源配置,建立招商獎勵機制,調動機構積極性。加大渠道拓展力度,積極組織和參加各類交易會、展覽會和產業合作交流活動,聯合開展企業投資服務、投資政策宣傳、營商環境推廣等不斷拓展項目來源渠道,延伸投資推廣網絡。大力拓展海外招商渠道,充分利用廣州駐海外招商聯絡站、企業駐外辦事處、駐外人才工作站、友好城市、商協會等機構組織,借力廣州國際投資年會、夏季達沃斯論壇、新三板發展論壇、金融高峰論壇等平臺,大力宣傳推介荔灣。
2.突出精準招商。
立足我區優勢產業,以做強主導產業、壯大新興產業為目標,實施精準招商。加大產業鏈頭部企業招商力度,培育壯大控制力和根植性強的“鏈主”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配套協調發展。瞄準世界500強及分支機構、中國企業500強、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大型國企等企業,開展靶向招商,鼓勵來荔灣設立總部或分支機構,做大做優總部經濟。聚焦四大支柱、四新產業,大力引進高端商貿、醫藥健康、先進制造等領域的企業,做強主導產業。聚焦文化旅游、現代金融、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都市工業等新興領域,精準引進“單項冠軍”“隱形冠軍”“獨角獸”和“瞪羚企業”等企業,強化發展新動能。強化產業載體對接,圍繞白鵝潭商務區、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海龍廣佛高質量發展科創示范區等平臺發展定位,大力引進與培育一批領軍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
3.完善招商服務。
建立招商服務標準,實行項目落戶領導干部責任制,指定具體項目負責人進行點對點服務,對重大項目提供信息收集、招商推介、接洽談判以及后期的跟蹤督查、服務協調等“一包到底”的全程服務,以最大力度促進項目落戶。建立健全區投資促進工作領導小組及工作議事規則,統籌全區招商引資和項目議事決策。加強暖企穩企,落實支持企業發展25條和首席服務官制度,突出重點企業要素保障,完善企業發展全周期服務。
第六章 推動融合發展,打造富有人文魅力的嶺南文化核心區
以繡花功夫和工匠精神充分挖掘利用、傳承弘揚嶺南優秀傳統文化,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激活荔灣作為千年商都發祥地的資源稟賦和商貿氛圍,大力實施“文化+”戰略,加快建設富有人文魅力的嶺南文化核心區和人文灣區重要承載地。
第一節 切實做好嶺南文化的傳承保護
1.整合保護嶺南文化重要區域和景點。
加快嶺南文化傳承創新展示核心區建設,整合嶺南園林、嶺南建筑、嶺南民俗、粵劇粵曲、廣東音樂等嶺南文化資源,以西關歷史城區為核心,重點發展荔枝灣、恩寧路、陳家祠、沙面、十三行、上下九、西門甕城七大特色功能區,打造“一帶七區”嶺南文化傳統風貌傳承展示區。整合十三行博物館、粵海關博物館等建立嶺南文博品牌,推動西門甕城廣州城市建設歷史博物館、茶文化博物館、花文化博物館、廣州商貿博物館、文化公園水產館等一批特色嶺南文化博物館建設,打造門類豐富、特色顯著的博物館體系。依托粵劇藝術博物館、八和會館,打造粵劇粵曲聯盟。
2.豐富完善嶺南文化底蘊。
深化創建以粵劇粵曲為核心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持續提升廣州非遺街區的規模效應、經濟產出和社會影響力,推動粵劇粵曲、“三雕一彩一繡”等嶺南文化精粹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鞏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中國曲藝之鄉”品牌。擴大“食在廣州、味在西關”影響力,弘揚荔灣飲食文化,鼓勵打造現代美食街區和精品名店。深入挖掘海絲文化等歷史資源,講好“一帶一路”歷史節點上的荔灣故事。擴大以禪宗文化、道教文化為代表的荔灣宗教文化影響力,做好華林寺、黃大仙祠、仁威廟等宗教場所的優化提升工作。傳承壯大“西關正骨”等中醫藥文化,打造西關中醫藥非遺街區。加快廣東美術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廣東文學館“三館合一”項目建設,打造嶺南文化新地標,為嶺南文化的整合、豐富和宣傳推廣提供新平臺。
第二節 積極推動嶺南文化的活化利用
把握擴大內需戰略基點,以國內大循環賦能傳統商貿業轉型升級,以嶺南傳統文化賦予荔灣商貿業鮮明特色,推進珠寶玉器、中藥材、茶葉、水產、花卉、服裝等專業批發市場轉型升級,衍生發展中醫藥文化、茶文化、花卉文化、服飾潮流文化等文化形態,打造集展示、體驗、研發、文旅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商貿服務中心。積極培育發展民宿、酒店、特色餐飲等文旅消費業態。推動傳統商貿業與新技術新業態融合發展,著重探索發展數字商貿,加大文旅融合、數字體驗、夜間經濟等新業態培育力度,鼓勵運用社交電商、直播電商、生鮮電商等新模式拓展發展空間。依托歷史文化街區和產業聚集區形成若干特色商圈,支持發展首店經濟、品牌經濟、時尚經濟、免稅經濟、美食經濟、健康經濟,大力聚集國際品牌,引領時尚潮流,展示中國制造,傳承嶺南文化,驅動消費創新。
第三節 不斷擴大嶺南文化的區域和國際影響力
建設面向國際的灣區文化中心和國家文化開放重要窗口,增強海外華人華僑凝聚力,針對粵劇、粵菜、龍舟、武術、醒獅、非遺、粵語、十三行等代表性嶺南特色傳統文化,引導建立國際性交往交流合作平臺,推動嶺南文化特色的人文交流與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旅游國際創意展覽節、嶺南國際藝術節、南粵影視名人展等一批文化交流展會品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及“一帶一路”相關文化合作項目、聯盟、機構等落戶,讓更多國際文化組織、文化專業機構總部和國際文化藝術活動品牌集聚荔灣。圍繞茶、花、古玩收藏、玉石、餐飲、中醫藥等荔灣特色商貿業資源,以茶葉市場、玉器街、古玩城為載體,搭建荔灣特色傳統文化交流合作平臺。
第四節 穩步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普惠優質發展
繼續完善提升文體設施,積極推進荔灣區圖書館新館、新文化館、新檔案館規劃建設。堅持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力度,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品質提升。構建高品質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將粵劇藝術博物館打造成以廣府戲劇曲藝為特色、有國際影響力的公共文化活動綜合體、粵劇文化高地,提升文化公園現代文化功能,強化十三行文化品牌,打造大型市級公共文化活動中心。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辦好重大體育賽事,做強體育品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向社區轉移,布局各具特色、功能先進、管理科學的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圍繞重大題材、現實題材、本土題材,打造一批特色文藝品牌,創作一批嶺南文藝精品,積極引入培養優秀文藝人才。推進公民道德建設,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第七章 全面深化改革,打造充滿時代朝氣的城市治理創新區
以建設綜合城市功能示范區為引領,以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激發市場活力為目標,聚焦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的關系,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促進綜合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逐步成型,將荔灣打造為全周期管理示范區、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示范區。
第一節 不斷深化重點領域改革
完善現代市場體系,激發市場經濟活力。進一步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范圍,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城市社會的建設和發展。加快形成有利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辦法等。激發國資國企發展動力,以做強主業、聚集人才、做大盈利為主要目標,不斷完善區屬國企經營管理方式、激勵和約束機制,盤活存量國有資本,加快構建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體制,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以建設荔灣區綜合城市功能示范區為契機,深入開展政策創新改革試點,加強省、市、區聯動,確保產業、基本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民生項目和城市維護建設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和城市更新部分審批權下放事宜落到實處,積極探索建設用地、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不斷推動財稅、用地、產業、更新改造等系統性政策在荔灣先行先試。積極創建文化體制改革創新試驗區,爭取賦予省級文化管理權限。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發揮稅收工作的基礎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強化產業和產品標準化建設,鼓勵企業制定實施先進標準,推動優勢特色行業標準成為全球、全國標準。持續推進青少年、信訪、殘疾人、民族宗教、僑務、對臺、外事、貿促、禁毒、科普、氣象、地震、人防、統計、檔案、保密、供銷、修志、機關事務管理等各項工作改革發展。
第二節 大力提升政府管理服務效能
完善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等職能。加大“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力度,構建大數據驅動的政府管理運行新機制、新平臺、新渠道,建成上通下聯、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數字政府”。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力度,完善區、街、社區三級政務服務體系,打造集約化、智能化的政務綜合服務平臺,加強統一認證、電子證照、社會信用公共平臺、地理信息公共平臺等業務應用支撐,推進全方位、全鏈條、全周期的政務服務體系建設,以“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助推荔灣區再創營商環境新優勢,形成全流程全要素管控、多主體參與、協同完備的治理體系。大力推進“智慧荔灣”戰略,加大建設智慧公共服務和城市管理系統,積極推進智慧城市向智慧健康、智慧教育文化、智慧安全防控、數字生活等領域的應用。
第三節 積極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全面落實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部署,全力探索具有荔灣特色、時代氣息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人大監督、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繼續發揮“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綜合指揮調度平臺作用,努力打造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的示范標桿。深化街道體制改革完善基層治理體系,以精細化管理為核心提升社區治理能力,針對不同類型居民生活區,分類探索老城市基層社區治理新路徑。加強社區居委會規范化管理,健全社區專職工作人員隊伍職業發展體系,促進社區協商議事、社工人才培養、志愿服務和社會組織培育聯動發展。全面優化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擦亮“民情議事會”“如意平安騎隊”“十鋪商圈聯防”等荔灣基層治理品牌。加強婚姻、殯葬等社會事務管理,推動形成良好家風,促進移風易俗,營造淳樸民風。全力維護社會安全穩定。深化平安創建活動,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加強全方位依法治理,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平安荔灣建設。加快推進區、街、社區(聯社)三級綜治中心標準化建設,構建以綜治中心為樞紐、以綜合網格為單元、以政法力量為主導、以信息系統為支撐的基層綜治工作體系,提升平安荔灣建設科學化、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完善多元化解糾紛平臺建設,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努力打造“陽光信訪、責任信訪、法治信訪”,構建源頭防控、排查梳理、糾紛化解、應急處置的社會矛盾綜合治理機制。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堅持專群結合、群防群治,加強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科學整合防控資源,提高社會面治安控制能力。堅決防范和打擊暴力恐怖、黑惡勢力、電信網絡新型犯罪和跨國犯罪,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第四節 深入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
在深度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過程中,抓住要素市場化改革有利契機,推動人才流、資金流、信息流、創新流等高端要素集聚。深入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探索建立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的區域性要素市場,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創新土地置換模式,完善新型產業用地(M0)等供地方式。健全勞動力資源共享平臺,探索適應新經濟發展的特殊工時管理制度。完善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機制,推動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引導市場主體依法合理行使要素定價自主權。構建要素價格公示和動態監測預警體系,完善要素市場價格異常波動調節機制。
第五節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全面實施營商環境3.0改革,著力提升營商環境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建設水平。持續深化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價體系、中國營商環境評價體系對標改革,重點推進開辦企業、不動產登記、用電用水用氣及網絡報裝、獲得信貸、納稅、知識產權保護和公平競爭法治保障等營商環境攻堅工程。建立健全企業家參與涉企政策制定機制,提高涉企政策的精準度和可預期性。打造更加通暢的項目建設“綠色通道”,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簡化、整合投資項目報建手續,擴大承諾制改革覆蓋事項。完善工業用地更新獎勵政策,支持工業企業盤活土地資源、提高利用率。落實創新型企業發展扶持政策,完善荔灣區科技創新政策體系。高水平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加強信用分級分類監管,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市場監管體制,創建國家社會信用體系示范城區。
第八章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打造更均衡更滿意的幸福城區
以建立更高水平公共服務體系為核心,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補短板、促均等、提質量上下功夫,努力讓人民群眾享有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優質的教育、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可靠的社會保障,全面提升幸福荔灣建設水平。
第一節 著力構建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
1.推動各級各類教育高質量發展。
強化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優先發展戰略,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快建設優質高效、充滿活力、開放共享、荔灣特色的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加快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建設,深化公辦性質幼兒園體制機制改革,高質量普及學前教育,構建布局合理、科學保教、以普惠性資源為主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改革,新開辦學校100%建成標準化學校,促進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鼓勵高中學校多樣化發展,形成質量優良、各具特色的普通高中教育格局。推進職業中學學生培養、升學和就業新模式建設,建立充滿生機活力的職業教育。穩步推進民辦學校分類管理,規范校外培訓機構,推動民辦教育健康優質規范發展。優化提升特殊教育,鞏固我區適齡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5%以上。完善社區教育、老年教育網絡體系,高位推進家庭教育。建設荔灣區教育大數據平臺,提高智能化應用水平,提升師生信息技術素養,全面貫徹落實教育信息化2.0目標。擴大教育對外交流合作,促進教育國際化。
2.促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
全面融入城市更新改造,推動城中村教育布點規劃實施落地,努力實現教育事業專項規劃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有機銜接和動態協調。加快推進真光中學高中部、廣州一中初中部(二期)、廣州四中高中部等項目建設。爭取社會資源為學校發展助力,推進校園改造更新,加快智慧校園建設,提高教育裝備水平,全面提升學校辦學條件。推動與高校、科研機構、知名教育品牌合作辦學,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和覆蓋面。積極優化辦學環境、完善課程體系、提高辦學質量,提升和擦亮區屬學校品牌。通過布局調整、集團化辦學、委托管理、授權管理等多種方式,縮小校際差異,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建立與戶籍制度改革相適應的入學招生和升學考試政策與制度,保障學位供給、師資配備和經費投入,力爭實現轄區內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就讀的隨遷子女有50%以上在公辦學校(含政府購買服務的民辦學校)就讀的目標。建立以獎、貸、助、補、免相結合的“多元混合資助”模式,促進教育公平,增強教育服務經濟社會能力和吸引優秀人才的能力。
3.構建現代化教育治理新格局。
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法律法規,堅持依法辦學、依法執教,切實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受教育的權利和廣大師生合法權益。優先保障教育經費、教育用地、校園安全、教師編制、教師待遇。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綜合運用法律、政策、規劃、標準、服務和行政等手段,統籌引領教育改革發展。完善中小學校長負責制,全面落實學校的辦學自主權,探索具有荔灣特色的中小學管理制度,提高教育綜合治理水平。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體系構建,健全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豐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內涵,創新育人模式,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傳統文化教育、養成教育、誠信教育、國防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力度。完善區、校兩級教師培訓體系,著力師德師風建設,加強編制外教師管理和保障其合法權益,推進落實編制外教師與公辦教師同工同酬,完善“區管校聘”管理,著力打造一支高素質創新性教師隊伍。
第二節 努力促進醫療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
1.完善重大疾病預防控制機制。
強化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能力建設,加快推進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異址重建,增強區疾控中心實驗室檢測分析能力。以荔灣區人民醫院(鶴洞院區)為基礎,建設集預防保健、臨床救治、應急處置為一體的區級公共衛生醫院,打造區域傳染病救治中心。強化臨床醫學人才前哨預警意識,健全網絡直報、輿情監測體系。建立醫療機構與疾控機構協同工作機制,形成更加有力有序的疫情防控指揮調度體系。加強重大疫情聯防聯控工作,完善區、街兩級公共衛生協調指揮機制,落實社區網格化防控管理。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建立全民動員的新機制,推進城區環境整治,完善公共衛生設施,提倡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推動健康促進區建設。
2.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加強監測預警,堅持平戰結合,強化疾病預防控制、重大疫情、免疫規劃、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和救治體系建設,確保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達4人。探索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緊密型醫聯體,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建設一批重點專科,強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提升基層衛生服務能力。探索“互聯網+醫療”,完善公共衛生和婦幼衛生服務體系,創建婦幼健康優質服務區,實現每千人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4個。鞏固多元化辦醫格局,適度引入優質民營和外資醫療品牌。探索開展“醫養結合”服務,促進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積極推進區兒童醫院、區人民醫院新址、廣鋼新城醫院等項目建設,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醫學園區、荔灣中醫醫院建設。
3.加強中醫藥強區建設。
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打造嶺南中醫標桿。積極謀劃中醫藥文化場館建設,推介荔灣的名院、名科、名醫、名藥、名企,打造融中醫藥養生保健、中醫藥觀光旅游為一體的中醫藥文化專業街區。制定和實施促進中醫人才成長計劃,建設中醫藥名醫傳承中心和創新中心。探索建立粵港澳大灣區中醫醫療聯合體和中醫醫院集群。建設中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中醫類別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基地、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基地和“治未病”服務示范試點單位。以荔灣區中醫醫院建設廣州市中醫治未病母嬰安康指導中心為契機,建設區域中醫婦嬰治未病中心,組建中醫治未病母嬰安康服務體系。培育打造省、市級中醫重點專科,發揮中醫藥在重大傳染病防治中的積極作用。推進區中醫醫院、區骨傷科醫院升級改造和擴建工程,謀劃三級中醫醫院建設。推動區中醫醫院與省中醫院合作。推進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整合優化中醫藥綜合服務區功能,大力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落實“一中心一中醫特色”。
4.推動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
構建醫療健康大數據平臺和智慧醫療健康服務平臺,逐步實現區域醫療衛生信息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建立全區統一的衛生健康信息系統,覆蓋所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區屬其他公立醫院信息系統實現互聯互通,促進信息高效共享。完善區婦幼保健院、區骨傷科醫院、區人民醫院、區中醫醫院、區口腔醫院信息化建設方案。加快智慧醫院建設,加快實現“刷臉就醫”“智能導醫”,優化就醫流程,縮短輪候時間,大力發展遠程醫療,推進智慧醫療體系建設。合理引進第三方醫療健康服務資源,以云計算、物聯網、移動設備為手段和支撐,與傳統醫療服務深度融合,通過個人可穿戴設備、智能傳感器的應用,實現智慧健康服務。以荔灣中心醫院為實體依托,建立和完善互聯網醫院,建立區域醫學檢驗中心和醫學影像診斷中心,規范開展在線診療和遠程醫療服務,提高服務效率。
第三節 全面做好就業促進和社會保障
1.實施積極就業政策。
強化底線思維,以更大力度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促進機制。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完善市級創新創業基地和公共創業服務平臺建設。分類施策做好就業困難人員、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工作,做好失業人員轉崗培訓和就業服務,堅持就業增長和質量提升并重,每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1.6萬人以上。深入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羊城行動和新生代產業工人培養、企業新型學徒培養、企業職工轉崗轉業培訓等十大重點群體職業技能提升工程。年均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2萬人次以上,全區技能勞動者和高技能人才占比顯著提升,勞動者整體技能水平明顯提升,人才結構不斷優化。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優化收入分配格局,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縮小城鄉之間、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2.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落實省、市促進靈活就業人員參保政策,加大對弱勢群體參保資助力度,完善參保繳費激勵機制,鼓勵和推動各類用人單位為勞動者建立企業年金。落實社會保險降費減負政策,穩步提高參保人待遇水平。推進社會保險經辦服務下移至社區,實現“一個平臺、兩級管理、三級經辦、多點服務”的便民服務新格局。加快建設網上業務辦理平臺,加強社保服務信息化建設。突出托底型基本民生保障。重點關注低保、低收入、殘疾人、優撫對象等困難人員的生活保障。完善社會救助保護立體化網絡,動態調整救助保護標準,保障困難家庭基本生活。
第四節 不斷增強養老服務綜合能力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社會環境,加快養老事業和產業發展,聚焦實現養老服務市場化、信息化、智慧化,統籌利用政府、社會、市場等各類主體資源,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統籌推進養老服務水平整體提升,優化養老服務設施布局。推進區屬公辦養老機構提質改造,增加基本公共養老服務供給。落實養老服務專項考核指標,推進完成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頤康中心)建設,力促長者“大配餐”服務擴面增量提質。探索引入品牌化、連鎖化家政機構,推動“家政+養老”服務,建設醫養結合的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依托信息化手段和市場化運作,引入社會力量開展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推進家庭養老床位建設,構建區、街、機構數據共享的智慧養老服務平臺。
第五節 促進婦女兒童和家庭建設事業發展
1.促進婦女全面發展。
健全法規政策性別平等評估咨詢機制,保障婦女平等獲得入學、就業、社會保障、婚姻家庭財產、參與社會事務等權利和機會,保障農村婦女土地權益和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待遇。鼓勵婦女積極投身經濟社會建設,加強婦女勞動保護、衛生保健、生育關懷、社會福利、法律援助等工作。面向城鄉適齡婦女開展乳腺癌、宮頸癌免費篩查,提高救治力度。建立健全貧困婦女、殘疾婦女、留守婦女等困難婦女關愛服務體系。嚴厲打擊拐賣、強奸、猥褻等侵害婦女的違法犯罪行為。加強與大灣區城市婦女工作交流合作,鼓勵婦女積極投身大灣區建設。
2.關愛兒童健康成長。
加強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和勞動教育,保障兒童生存、發展、受保護和參與權利,全面提升兒童綜合素質。完善未成年人監護制度,健全兒童保護與服務體系,多元化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建設。保障兒童身心健康,促進兒童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實現全面發展。開展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工作,全面推進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提升兒童食品用品質量安全水平,降低兒童意外傷害死亡率,加強兒童網絡保護,加強留守、流動、困境兒童關愛保護,加強打擊拐賣、強奸、猥褻、虐待等侵害兒童的違法犯罪行為。綜合防控青少年近視,力爭實現新發近視率逐年降低。
3.加強家庭建設。
加強文明家庭建設,推動家庭家教家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建立家庭友好型城市。建立完善男女平等、生育支持、兒童養育教育、贍養老人、特殊家庭救助關愛等政策,開發提供支持家庭與婦女全面發展的公共服務,支持實現家庭基本功能,增強家庭發展能力。構建家庭教育服務體系,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倡導構建男女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促進夫妻共同承擔兒童的撫養、教育、保護責任,支持家庭承擔贍養老人責任。促進家庭成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新時代家庭觀,推動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家庭文明新風尚。提倡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濃厚氛圍。
第六節 切實提升人口管理服務水平
完善人口政策,促進人口均衡發展,保持區域人口規模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進一步完善人口落戶制度,通過人才綠卡、總量控制類引進人才入戶指標等政策,優化人口結構,保持人口活力。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繼續推動優生優育,不斷提高人口質量。超前規劃和布局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提高人口承載能力和優化配置能力。提升實有人口動態服務管理,優化來穗人員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機制,深入實施來穗人員融合行動,強化來穗人員服務和管理。
第九章 統籌發展和安全,打造行穩致遠安居樂業的平安城區
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落實國家安全戰略,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把安全發展貫穿荔灣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筑牢國家安全屏障,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荔灣。
第一節 不斷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
1.全面落實國家安全責任制。
落實國家安全審查和監管制度,樹立政治安全底線思維,將維護政治安全貫穿于區委、區政府工作的各方面、各環節、全過程。加強國家安全和全民國防宣傳教育,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鞏固國家安全人民防線。提升政治安全風險發現、防范、化解能力,加強意識形態分析研判。加強國家安全執法,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推動國防動員“十四五”調整改革落地,嚴密防范和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
2.加強意識形態陣地管理。
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把意識形態工作作為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不斷提高各級干部意識形態工作的能力,筑牢意識形態安全“南大門”。強化學校、媒體、文化市場等意識形態陣地建設,加強教師隊伍思想政治工作,推動黨的理論創新成果宣傳教育,不斷提升主流思想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完善意識形態分析研判處置機制,強化重大輿情和突發事件輿情引導。
3.強化網絡空間治理。
堅決打贏網絡意識形態斗爭,增強抵御意識形態網絡滲透能力水平,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部署安排,深入開展凈網專項行動,營造安全文明的網絡環境。加強對網絡文化創新、文藝評論隊伍的政治引領、思想教育和培養支持,增強社會主流價值感染力。加強網絡安全監管,建立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強化屬地管理責任,壓實互聯網企業主體責任,依法嚴厲打擊網絡違法犯罪行為。
第二節 防范化解經濟風險
1.強化經濟安全預警防控。
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加強經濟安全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和能力建設,增強產業體系抗沖擊能力。
2.防范化解金融和財政風險。
強化金融風險防控,完善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機制,落實地方金融監管職責,加強地方金融監管協同治理,著力推進重點領域金融風險整治,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嚴格落實政府債務限額管理,科學用好政府性債券資金,定期監測債務風險指標,提前做好預警,規范政府舉債融資行為,堅決遏制新增隱形債務,確保政府債務資金可控、高效、聚焦重點領域,發揮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3.強化能源、糧食及基礎設施安全。
加強能源“雙管控”,優化能源供應和消費結構,逐步建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智能創新的能源發展新格局,保障能源安全。加強糧食安全生產及儲備監管,建立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切實做好糧食的保供穩價。維護水利、供水、交通、通信、網絡等重要基礎設施安全,提高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水平。確保生態安全,維護新型領域安全。
第三節 切實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1.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
建立健全“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嚴格執行安全生產目標考核和責任追究,壓實各級黨政領導責任、行業監管部門監管責任、屬地管理責任、應急管理部門綜合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全力推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深化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險化學品、消防等重點行業領域隱患排查治理,深入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應急管理綜合執法,加大安全生產監管執法力度,強化“互聯網+”監管,實現實時監測、在線監控、遠程監管和可視化監管。完善應急響應機制,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提高安全事故應急處置能力。
2.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
健全覆蓋從源頭到消費全過程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系,提升食品藥品檢驗檢測能力和智慧監督監管水平,完善食品藥品產業鏈全程追溯體系,加大食品藥品監督抽檢力度,嚴厲打擊非法添加、虛假宣傳、假冒偽劣等違法違規行為。深入開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加強校園及周邊、集體用餐單位、網絡訂餐等領域整治力度。保障產品質量、特種設備安全。
3.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構建以預防為主、區街聯動、部門協同、救援高效的應急救援機制,全面提升全社會抵御各類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積極對接市的預測預警平臺,實時綜合監測洪澇、臺風等自然災害和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等生產安全事故風險。加強自然災害防御基礎能力建設,提升人員疏散和綜合救援能力。加強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提高防災、減災、抗災、救災能力。加強應急隊伍建設,打造以綜合性應急隊伍為骨干、專業救援隊伍為支撐、基層應急隊伍為補充的應急救援體系。
第十章 服務新發展格局,打造循環暢通的灣區門戶樞紐區
緊緊把握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機遇,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主動對接全省“一核一帶一區”戰略布局,全方位增強廣佛同城核心區的經濟帶動力和產業輻射力,全力打造產業、市場、經濟社會循環暢通的灣區門戶樞紐區,為廣州打造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城市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城市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第一節 深度參與廣佛全域高質量發展
加強“1+4”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統籌謀劃,依托“廣州南站—佛山三龍灣—廣州荔灣海龍”先導區,加快形成對接港澳、輻射內地的雙向開放平臺,打造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新極核。加快“荔灣—南海—番禺”啟動區建設,共建以“海龍科技創新產業區—東沙智能制造研發區—三山北國際科創港”為載體的粵港澳合作高端服務示范區。加快“荔灣—南海”試驗平臺建設,推動建設廣佛新城·科創智谷—廣佛融合示范區,推進與佛山南海區在生態、產業、交通、服務等領域全方位融合發展,打造廣佛高質量融合發展的區區合作先鋒典范。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重點跨界市政路橋建設,促進廣佛地鐵對接,打造一小時交通圈。加強產業與創新協同發展,依托白鵝潭沿江總部經濟帶、海龍廣佛高質量發展科創示范區、廣州國際醫藥港等重大發展平臺和載體,重點推進在總部經濟、現代金融、文旅創意、醫藥健康、數字經濟等領域的合作交流,打造人才鏈、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融合發展新高地。加強文化交流和合作,發揮廣佛地區作為嶺南文化中心的傳統優勢,串聯整合永慶坊、沙灣古鎮等優秀嶺南文化資源,聯合佛山大劇院、佛山國際體育文化演藝中心,打造大灣區地標性文化精品工程項目,以文化項目合作推動廣佛更深層次經濟合作。加強社會民生共建共享共治,統籌優化交界地區基礎教育、醫療衛生資源布局,加強社會保障同城對接,深入推進政務跨市通辦事項,推進區域環境共治,不斷強化社會治安治理等領域的區域協作與聯動機制。
第二節 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打造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核心重要節點,集聚國際高端創新資源,鏈接白鵝潭聚龍灣片區、廣船南方央企總部、嶺南V谷、廣州國際醫藥港等創新平臺,形成大灣區創新開放高地。建設“人文灣區”重要承載地,加強以粵劇、粵曲、粵語等文化為紐帶的大灣區文化交流活動,實施跨界重大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鞏固粵港澳臺姊妹學校教育交流成果,探索設立粵港澳姊妹合作實驗學校,創建粵港澳文化交流創新中心,建設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促進穗港澳文旅領域規則銜接。助力“健康灣區”發展,推動荔灣粵港澳大灣區醫藥健康綜合試驗區向更高層級邁進,完善“一島一港一帶多組團”的產業空間格局,形成創新驅動的醫藥健康制造業、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務業、特色鮮明的跨界融合新業態。拓展與港澳的交流合作領域,承接港澳科技服務、咨詢服務、審計會計等高端專業服務業外溢,推進與港澳在經濟貿易規則、市場體系規則、公共服務規劃等方面的對接,支持交易場所圍繞大灣區產業特點提供交易服務,打造全球商品交易中心。全面服務全省“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格局,打造區域產業協同發展主題產業載體,實現“荔灣服務”與“珠西制造”共享共贏。積極參與廣深合作,學習借鑒深圳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營商環境改革、自貿區建設等方面的先進經驗,推動荔灣創新發展。
第三節 大力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積極復制推廣南沙等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試驗經驗,實現政策、產業、金融、平臺等方面全方位對接,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加快落實外商投資法,全面落實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管理”新模式,支持外資投資現代商貿、醫藥健康、特色制造、文旅創意、現代金融等領域,抓住RCEP協定簽署機遇,積極引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特色商貿企業。積極參與廣州市對外經貿與合作交流,主動強化與發達國家、新興市場經濟體及周邊先進地區的合作,加大引資引技引智工作力度,不斷提升國際供應鏈、產業鏈穩定性,助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形成。把握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實施與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重大機遇,支持本土企業通過跨國并購、股權投資、創業投資或建立研發中心、生產基地、銷售網絡和服務體系等形式“抱團出海”,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創新鏈、物流鏈,全面參與全球經濟合作和競爭。推進國家市場采購貿易方式試點建設,培育一批市場采購龍頭企業,探索將更多專業批發市場納入市場采購貿易集聚區范圍。支持龍頭電商企業“走出去”,在重點地區建設一批海外倉。
第四節 著力打造對外開放重點平臺
全力打造中新合作示范區,大力支持大坦沙國際醫療健康城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借鑒新加坡在城市建設、社區管理、環境保護、商業運營等方面的理念和經驗,導入新加坡醫療、醫藥、科技研發、金融創新等優質資源,使其成為中新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新平臺。推動建設中日(廣州)地方發展合作示范區,依托廣州國際醫藥港等“一島一港一帶多組團”的醫藥健康產業發展總體格局,探索推動與日本等先進國家和地區開展共建生物醫藥合作產業園,打造對外合作和展示的重要窗口。以穗港澳國際健康產業城建設為契機,加快荔灣子園區發展,以國際化視野和服務標準,攜手港澳共同打造在國內有領先優勢、在國際有一定影響力的中國醫谷。積極籌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醫學園區。
第十一章 強化規劃實施保障,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進一步完善規劃體系,創新完善規劃實施機制,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確保規劃有效實施。
第一節 全面加強黨的領導
貫徹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在荔灣落地生根,結出豐碩成果。發揮區委總攬全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健全決策咨詢制度,依法決策、民主決策、科學決策。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優化提升市委“1+1+4”工作舉措,充分發揮各界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切實把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支持人大依法行使職權。支持政協按憲法和政協章程履職。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作用,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和諧穩定。
第二節 抓實做好隊伍建設
以開展新一輪“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為抓手,激勵黨員干部弘揚“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勇當新時代的“拓荒牛”。完善落實新時代培養選拔優秀干部實施方案,重點加大年輕優秀人才引進與培育力度。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完善人才工作體系,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狠抓作風建設,以能者上、庸者下的正確用人導向引領干事創業導向,以提升干部隊伍“七種能力”的最大確定性來應對千變萬化的不確定性,完善支持干部擔當作為的激勵保護機制,以作風建設為出發點,始終保持廣大干部干事創業的“精氣神”,支持全區大招商、大建設、大發展。
第三節 建立健全規劃體系
建立健全以本規劃為統領、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為支撐的全區統一規劃體系,加強規劃銜接協調。強化規劃權威性、嚴肅性,未經法定程序批準,不得隨意調整更改各類規劃。本規劃確需調整修訂時,區級相關規劃需按程序相應作出調整修訂。進一步完善區五年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運作機制,實現規劃制定和落實全周期管理。及時制定本規劃實施方案,確定時序進度,落實具體措施。區經濟社會發展年度計劃要貫徹落實本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將本規劃確定的主要指標分解納入年度計劃指標體系,結合規劃實施進展情況,合理設置年度目標并做好年度間綜合平衡,明確重大工程項目、重大舉措的年度實施要求。
第四節 不斷完善實施機制
健全以本規劃為戰略導向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提升經濟治理效能,提高落實跨周期、逆周期調節能力,優化財政、就業、產業、投資、消費、環保、區域等政策協同,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促進農業、制造業、服務業、能源資源等產業門類關系協調。加強財政預算與規劃實施的銜接協調,統籌財力合理安排財政支出規模和結構,謀劃推進一批全局性、基礎性、戰略性重大項目,為規劃實施提供有力支撐和重要保障。本規劃和區政府批準的專項規劃明確的項目,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可合并編報,具備條件的項目不再審批項目建議書。區優先安排項目的用地、用能、用水等要素保障。區財政優先保障以上財政投資項目建設,定期向區委區政府匯報保障情況。落實統計現代化改革,規劃編制部門要組織規劃實施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鼓勵開展第三方評估,強化監測評估結果應用。加強對本規劃的宣傳解讀,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將規劃落實情況作為政務信息公開的重要內容,及時公布實施進展,自覺接受人大監督、政協監督、審計監督和社會監督。
附件1
廣州市荔灣區“十四五”規劃重大建設項目(工程包)匯總表
單位:萬元
附件2
名 詞 解 釋
新型產業用地(M0):指為適應創新型企業發展和創新人才的空間需求,用于研發、創意、設計、中試、檢測、無污染生產等環節及其配套設施的用地。
城市更新“1+1+N”政策文件:“1+1”指《關于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和《廣州市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方案》,“N”當前指15個配套政策文件。
三隧四路五軌道:“三隧”即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城市快捷路二期(東沙—石崗隧道)、如意坊放射線系統工程(一期),“四路”即廣佛出口放射線二期、如意坊放射線系統工程(二期)、芳村大道南快捷化改造、城市快捷路二期(荔灣段),“五軌道”即軌道交通八號線北延線、十一號線、二十二號線、十三號線二期、十號線。
“3+6”集團化辦學:即組建以廣東實驗中學、廣雅中學、協和中學等省市屬示范性高中為龍頭的3個教育集團和以真光中學、廣州四中、廣州一中、西關外國語學校、南海中學等區屬示范性高中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荔灣實驗學校為龍頭的6個教育集團。
“3+X”居家養老模式:“3”,即助餐配餐、醫養結合、家政服務三個基本項;“X”,即文體娛樂、科技助老、金融助老、互助養老、公益慈善助老等幾個選擇性項目。
“1+4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1”指試驗區先導區,即廣州南站—佛山三龍灣—荔灣海龍片區,“4”指從南至北沿兩市邊界線依次分布的“南沙—順德”、“荔灣—南海”、“白云—南海”、“花都—三水”四個片區。
“四標四實”:即標準作業圖、標準建筑物編碼、標準地址庫、標準基礎網格;實有人口、實有房屋、實有單位、實有設施。
“六清”“六建”:“六清”指的是線索清倉、逃犯清零、案件清結、黑財清底、傘網清除、行業清源。“六建”指的是建立健全源頭治理的防范整治機制,建立健全智能公開的舉報獎勵機制,建立健全打早打小的依法懲處機制,建立健全精準有效的督導督辦機制,建立健全激勵約束的考核評價機制,建立健全持續推進的組織領導機制。
“雙區”驅動、“雙城”聯動:“雙區”,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雙城”,廣州和深圳。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重大歷史機遇,加強廣州、深圳兩市全方位相互支持和合作發展,攜手引領“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實現“雙城聯動、比翼雙飛”。
省委“1+1+9”工作部署:第一個“1”是指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為政治保證。第二個“1”是指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為發展主動力。“9”是指9個方面重點工作:①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重點,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②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重點,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省;③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重點,加快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④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為重點,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⑤以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重點,加快改變廣東農村落后面貌;⑥以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為重點,加快推動區域協調發展;⑦以深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為重點,加快建設文化強省;⑧以把廣東建設成為全國最安全穩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為重點,加快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⑨以打好三大攻堅戰為重點,加快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跨越高質量發展重大關口的短板。
市委“1+1+4”工作舉措:第一個“1”指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是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根本政治保證;第二個“1”指深化改革開放,是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的根本路徑和關鍵一招;這里的“4”具體包括在綜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現代服務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方面出新出彩。
CBD:中央商務區(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最早產生于1923年的美國,當時定義為“商業會聚之處”。現在主要是指集中大量金融、貿易、信息及中介服務機構,擁有大量酒店、公寓等配套設施,具備交通與通訊條件,便于現代商務活動的場所。
RBD:休閑商務區(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是相對于CBD誕生的產物,指建立在城鎮或城市里,由各類旅游吸引物、文化創意商店、休閑餐飲等高度集中組成,吸引了大量旅游者,集商業、住宅、購物、娛樂為一體的特定的休閑商務區域。
CLD:中央生活區(Central Living District),主要指在一個大型城市中,位于城市居住中心地帶,又有城市一流的生活和高尚的人文、生態環境,可滿足城市主流人群集中居住、教育、消費、娛樂、健身的區域。作為生活區,CLD意味著生活成本的集約化選擇,在提高生活品質的同時,盡可能降低了生活成本。
“兩個大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廣佛極點”: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構建極點帶動、軸帶支撐網絡化空間格局。發揮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強強聯合的引領帶動作用,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廣佛同城化建設,提升整體實力和全球影響力,引領粵港澳大灣區深度參與國際合作。
“1+11”網絡結構:“1”指白鵝潭商務區的核心區組團,“11”指聚龍灣組團、廣鋼-廣船組團、大坦沙醫藥健康產業組團、醫藥港醫藥健康產業組團、廣鋼車輛段組團、南漖商務組團、西塱車輛段組團、花地灣組團、花地河北組團、廣佛黃金商貿組團和如意坊、沙面歷史文化組團共11個產業組團。
“1+N”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在聚龍灣組團打造以工業互聯網為主導產業,其他科技產業為關聯產業的生產性服務業集聚
區。
一島一港一帶多組團:“一島”指大坦沙島,“一港”指廣州國際醫藥港,“一帶”指珠江南岸沿江產業帶,“多組團”包括現代中醫藥組團、“互聯網+”醫療組團、生物醫藥組團、醫療器械組團、醫藥健康創業組團,各大組團空間上錯位布局,功能上互為補充和支撐。
“放管服”:即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簡稱。
“兩為主”: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公辦學校接收為主,做好隨遷子女入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