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握國際大都市發展規律,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把全周期管理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建設精明增長的緊湊城市、精致城市,讓城市煥發經典名城魅力、展現時代花城活力。
第一節 加強國土空間開發保護
加快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獲批,強化規劃戰略性、科學性、協調性和操作性,優化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加強國土空間底線管控,科學配置國土空間資源,推動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和品質提升,構建適應廣州未來發展的美麗國土空間格局。
一、健全“三區三線”134空間管控機制
按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合理確定城市規模和空間結構,完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統籌安排生態、農業、城鎮三大空間,健全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線”管控體系。建立城鄉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統籌利用新機制,提高規劃設計管理水平,實施規劃“戰略留白”135。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建立自然保護地體系,探索“留白增綠”136規劃管理創新政策。劃定基本農田集中保護區,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全面建立“田長制”,防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促進“兩帶一區”優質耕地137集中連片保護,探索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異地有償代保模式,爭取國家支持將國務院授權省批準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審批事項委托廣州實施。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引導城鎮緊湊集約發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爭取國家支持按國土空間規劃期實施的用地規模和指標總量管控模式138。
二、塑造“一城多面”嶺南特色風貌
保護和延續城市文脈,杜絕大拆大建,讓城市留下記憶、讓居民記住鄉愁。推動分級分區實施城鎮空間開發管控,堅持保老城和建新城相得益彰,注重營造中西合璧、古今交融、歷史文化與時代特色共生的嶺南城市特色風貌。維護中山紀念堂、沙面等歷史城區傳統空間輪廓,保護平緩有序的古城天際線。嚴控沿山地帶建筑高度,保護城市北部連綿山巒背景,構建山城融合的沿山天際線。強化珠江沿岸的珠江新城等城市重要功能區、風景區天際線管控,塑造起伏有序的濱江天際線,打造世界級精品珠江。提升城市傳統中軸線(越秀山—海珠廣場)、城市現代中軸線(珠江新城—海珠湖—南海心沙)等景觀視廊,強化云山、珠水、花城的整體意象。
第二節 優化城市空間布局
一、完善樞紐型網絡城市格局
以珠江為脈絡,立足北部山林、中部都會、南部濱海自然地理稟賦,優化樞紐型網絡城市格局。中部突出數字牽引、國際都會功能,著重優化中心城區功能,加快城市發展向內涵提升轉變,深化城市更新,提升行政管理、科教文衛、數字經濟、高端服務等核心功能,增強高端資源配置能力,建設與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世界一流城市中心。南部突出科創引領、灣區門戶功能,著重提升南沙城市副中心,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深化與深圳西部及佛山、珠海、中山聯通發展,創建廣深“雙城”聯動先行示范區。高品質規劃建設蓮花灣片區,打造連接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節點。東部突出知識創新、智造高地功能,著重建設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高質量發展核心引擎,打造國家知識中心和中國智造中心,做強增城現代化中等規模生態城區,促進與深圳優質資源要素暢通流動,積極推動與東莞融合發展。西部突出區域聯動、同城示范功能,著重加快廣佛全方位深度融合發展,強化交界區結對合作,提升廣佛極點輻射力,加快打造廣州南站門戶樞紐。北部突出城鄉融合、生態屏障功能,著重做優做強生態功能、綠色經濟,高水平發展臨空經濟,加快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清接合片區,提升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質量。優化城市生態網絡、交通網絡和生產生活網絡,促進樞紐、城區、郊區新城之間互聯互通和功能互補,完善“中心城區—副中心—外圍城區—新型城鎮—美麗鄉村”城鄉體系。
二、促進各區有序分工和協調聯動發展
綜合各區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科學確定各區主體功能定位,明確主導產業和發展重點,形成橫向錯位發展、縱向分工協作的聯動發展新局面。持續深化“放權強區”改革,加強市對全局性和跨部門、跨區重大事項的決策協調和組織實施。推進跨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統籌跨區產業分工、環境治理等協調聯動,實現產業協同、資源共享、環境共治。
專欄14 “十四五”時期各區發展指引
第三節 建設安全韌性的市政基礎設施
堅持以整體優化、協同融合為導向,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市政基礎設施體系。
一、暢通城市交通網絡
建設高密度城市軌道網。落實公交優先戰略,構建高速、快速、普速三個層級的城市軌道網絡,到2025年,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力爭達900公里,實現市中心與南沙等外圍城區30分鐘軌道直達、廣州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60分鐘軌道直達。建成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線路,編制實施軌道交通第四期建設規劃。加強與周邊城市軌道交通銜接,推動形成廣佛一張網、穗莞多通道、相鄰城市中心直達的城市軌道網絡格局。實施軌道交通增能改造,創新行車組織,滿足高密度網絡化運輸組織需求。強化軌道交通網和常規公交網融合,動態優化常規公交線路和站點布局。
實施市政道路網絡結構性提升工程。完善市政骨架路網,推動中心城區與外圍城區及周邊城市互聯直通。加快建設海珠灣隧道、空港大道、南沙西部快速通道等項目,實現中心城區與重大交通樞紐、外圍組團30分鐘直達;推進龍溪大道快速化改造、化龍—開發區西區過江通道等項目建設,實現廣佛、穗莞中心60分鐘互通。建設城市快捷路二期、同心橋等項目,與新滘路、廣園快速、科韻路等構建快捷分流環線,緩解內環路及環城高速交通壓力。實施車陂路北延線等主干道路,暢通市政橫縱骨架通道。
改善組團內部交通微循環。以中心城區、重點功能區、重大交通樞紐等為重點,強化局部交通微循環。加快建設車陂路—新滘東路隧道工程、如意大橋等過江通道,減少珠江水系對交通循環的阻隔。推進白云四線等交通樞紐周邊配套市政道路建設,提升局部網絡穩定性。以白云—南海、五眼橋—滘口、開發區—麻涌等為重點,推進玉蘭路—港口路過江通道等建設,強化廣佛、穗莞聯動發展區域交通微循環。大力推進城市風雨連廊系統工程建設,構建綠色交通體系。深化交通擁堵綜合治理,分類優化重點地區、交通樞紐、旅游景區等區域停車設施布局,動態設置道路分時停車泊位,緩解小區夜間停車、醫院停車等臨時性停車問題,加快建設地下、立體停車場,支持和鼓勵社會力量投資建設公共停車場。
專欄15 “十四五”時期城市軌道、市政路橋重點建設項目
二、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
優化能源供給結構。增加使用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實現能源清潔化轉型。推進天然氣熱電聯產機組和本地支撐電源項目建設,“十四五”時期,力爭新增電源裝機容量約530萬千瓦,電力自給率達50%以上。穩定西氣東輸、深圳大鵬、珠海金灣等天然氣氣源,拓展海內外其他氣源。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大力開發利用太陽能及風能,到2025年,力爭光伏發電、風電裝機規模分別達100萬千瓦、16萬千瓦。發展氫能產業,加快氫能基礎設施建設,探索氫能作為化石燃料替代。
推動能源運輸設施升級。推進廣州電網工程和500千伏送電通道建設,加快建設500千伏楚庭等輸變電工程,打造智能電網,提升供電能力及可靠性。完善天然氣輸配網絡,支持智慧管道試點建設,建成天然氣利用四期工程,適時啟動五期工程,提高主干管網輸配能力和覆蓋率,到2025年,城鎮居民管道燃氣覆蓋率力爭達80%。加強能源儲運設施保護,健全隱患排查和整治長效機制。
創新能源供給管理模式。推進電力體制改革和電力現貨市場建設,爭取全國性電力交易中心落戶廣州。深化油氣體制改革,探索能源市場交易機制,研究成立粵港澳大灣區能源交易中心和廣東天然氣交易中心。創新超大城市能源管理新模式,發揮國家“互聯網+”智慧能源示范平臺效用,組建能源數據實驗室。理順能源價格機制,研究制定燃氣發電差別化氣價,爭取廣州城市高壓管網與國家管網直接對接,支持分布式發電項目選擇上網模式。
專欄16 “十四五”時期能源保障重點建設項目
三、建立現代化水安全保障體系
提升水資源保障能力。實施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十四五”時期年用水總量控制在48.65億立方米以內。堅持節水優先,支持工業節水技術改造、雨洪資源利用工程建設,加強非常規水源利用。夯實多流域水源保障體系,加強水源地保護和水源水質監測,建成北江引水工程、牛路水庫等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形成多水源互為備用的應急調度體系。實施北部水廠二期工程等項目,到2025年,市域設計總供水能力達955萬立方米/日。推動中心城區與番禺、增城等區供水聯網,提升供水管網整體穩定性。
打造高密度海綿城市139。加大城市徑流雨水源頭減排的剛性約束,到2025年,建成區45%以上面積(以2019年為水平年)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優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統,實現自滲、蓄泄得當。因地制宜建設生態排水設施,充分發揮綠地、道路、水系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凈化緩釋作用。構建生態、韌性、安全的河湖水系,提高城市雨洪調蓄能力,推動新城區、新園區、成片開發區域等高標準建設低影響開發雨水設施,老城區結合城市更新改造實施雨污分流、雨洪資源利用,改善修復水生態環境。
完善防洪排澇體系。以鞏固和完善海堤江堤、區域排澇、城鎮排水三道防線為重點,加快推進防洪排澇工程建設。按照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保障要求,建設生態海堤,鞏固提升南部江海堤防;聚焦超標洪水、水庫失事、山洪災害“三大風險”,加快推進重點地區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完善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理順內澇防治工作機制。提升預報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完善城市防洪排澇安全綜合保障體系。
第四節 推進城市有機更新提質增效
堅持產城融合、職住平衡、文化傳承、生態宜居、交通便捷、生活便利,完善城市更新工作機制和“1+1+N”政策體系140,開展城市有機更新行動,實現城市面貌大變化大提升。
一、積極推動“三舊”改造
繼續完善舊城鎮、舊村莊、舊廠房“三舊”改造政策體系,采用“連片改造”和“微改造”相結合模式,推進成片規劃、連片策劃、有序實施,補齊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加快釋放科技創新、總部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空間,提升城市面貌。促進白云國際機場等重要交通樞紐、重大功能平臺、重點商圈及周邊區域“三舊”改造,加快羅沖圍等地區改造,推進183條城中村改造。以歷史文化街區、老舊小區及傳統商貿集聚區為重點,推進恩寧路、城市傳統中軸線等人居環境工程,基本完成395個老舊小區微改造項目、27個舊街區改造項目,有序推動舊樓加裝電梯。實施306個舊廠房改造項目,推動舊工業廠區向特色園區和創新產業功能混合開發轉型。支持黃埔區爭創國家“三舊”改造改革創新試點。
二、加快實現“三園”轉型
以中心城區、重點功能區為重點,協同推進村級工業園整治提升、專業批發市場轉型升級、中心城區物流園區疏解外遷和布局優化,加快導入高端產業,把“三園”打造成為產業轉型升級先行區、功能優化完善承載區、環境改善提升示范區。完善村級工業園轉型政策,調動區、街(鎮)及村集體參與改造積極性,推進541個村級工業園整治提升,打造一批村級工業園功能轉換示范項目。推進專業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和轉型疏解,培育一批轉型升級示范性批發市場,實現功能轉換、業態升級。優化物流用地等支持政策,分類有序推進11個物流園區轉型升級,規劃建設一批現代化智慧物流產業集聚區,促進物流中轉功能向大型交通物流樞紐集聚。
三、強力推進“三亂”整治
加強違法建設、黑臭水體、“散亂污”場所等“三亂”整治,消除安全隱患,改善人居環境。加強政策疏導,切實做到違法建設遏增減存,以重要景區、城市門戶通道等為重點,基本完成存量違法建設整治。強化河湖長工作機制,鞏固拓展黑臭水體剿滅戰成果,實現河湖“長制久清”,打造“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美好水環境。結合“三舊”改造、“三園”轉型,持續大力排查和整治“散亂污”場所。
四、完善城市更新體制機制
加強城市更新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創新,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合理把握時序節奏,推動征拆工作法制化。創新城市更新資金投入模式,推動實施模式向連片規劃轉變、經濟平衡向區域統籌轉變。強化規劃引領和全周期管理,將城市更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運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剛彈結合”規劃管控體系,實現規劃、實施、監管的全流程管控和評估。優化利益調節和公眾參與機制,推動開展舊村莊更新改造房屋拆遷補償行政裁決試點,探索土地置換模式,調動各方積極性,提升策劃實施合理性和科學性。
第五節 提升城市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
一、優化城市形態和公共空間設計
對標雄安新區等國內外先進標準,以城市傳統中軸線、城市現代中軸線和珠江景觀帶為紐帶,加強城市廣場、公園等公共開放空間管理。落實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新時期建筑方針,高品質規劃設計城市街區和城市家具141,細致嚴謹做好單體建筑設計,形成更多具有中國氣派、嶺南風格、廣州特色的精品建筑群,使建筑可閱讀、街道宜漫步、城市有溫度。實施社區設計師142制度,優化文體設施、兒童活動場地、綠色生態街巷等設計。
二、提升干凈整潔平安有序城鄉環境
提高城市環衛設施建設水平,加強城市陸域、水域環境衛生治理,重點提升珠江兩岸、旅游景點、商業繁華地段、交通樞紐、城市主干道沿線和城郊結合部等環境品質,推進綠化美化亮化藝術化。深入創建容貌示范社區,提升城市容貌品質和人居環境質量。健全市、區、街(鎮)、村四級一體的城鄉環衛管理機制,理順環衛管理權責,實現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推動融入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以城中村、農貿市場、密閉場所、學校等重點場所、薄弱環節為重點,加強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創建市容環境衛生示范街。繼續推進“廁所革命”。規范電動自行車、共享單車等管理。加強物業服務監管,提高物業服務覆蓋率,提升服務質量和標準化水平。探索出租屋管理新模式,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研究出臺處罰高空拋物相關法規。健全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工作機制,優化執法程序,加強執法監督。
三、提高公共設施管養水平
建立“以區為主、市區聯動”常態監測評估機制,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城市體檢143制度,促進“大城市病”治理。加強路燈路牌、公共停車場、消防站、消火栓、垃圾中轉站、無障礙設施等公共設施建設養護,因地制宜配備過街天橋電梯。推進肉菜市場、農貿市場升級改造。深化地下管網建設管理改革,結合重點區域開發、軌道交通建設、城市更新等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推動道路與供水、供氣、電力、通信等管線同步建設。加強地下管線信息動態更新和共建共享,保障地下管線安全運行。
注解:
134、三區三線:“三區”指城鎮、農業、生態空間,其中,城鎮空間指以城鎮居民生產生活為主體功能的國土空間;農業空間指以農業生產和農村居民生活為主體功能的國土空間;生態空間指具有自然屬性的以提供生態服務或生態產品為主體功能的國土空間。“三線”指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三區”突出主體功能劃分,“三線”側重邊界的剛性管控。
135、戰略留白:在城鎮開發邊界的城鎮集中建設區范圍內,為應對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預留的一定規模的規劃建設用地。
136、留白增綠:“留白”指在城鎮規劃中留出相應的空白地帶,為未來發展和綠色生產預備空間;“增綠”指擴大綠色生態空間,提高城鎮生態涵養容量。
137、“兩帶一區”優質耕地:從化中部—增城北部農業耕作帶、花都中西部—白云北部—增城中南部農業耕作帶、番禺南部—南沙北部農業耕作區。
138、用地規模和指標總量管控模式:在不突破國土空間規劃確定的規劃期末用地規模情況下,在規劃期內,由廣州市按照經濟社會發展用地需求,安排每年土地利用計劃,不再由國家下達年度計劃指標。
139、海綿城市:指城市能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140、城市更新“1+1+N”政策體系:第一個“1”指《中共廣州市委 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第二個“1”指《廣州市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方案》,“N”指《廣州市城市更新片區策劃方案編制和報批指引》《廣州市城市更新實現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的操作指引》《廣州市城市更新單元詳細規劃編制指引》等相關配套政策文件。
141、城市家具:城市環境中的公共設施,包括交通、藝術景觀、照明、公共衛生、安全等設施。城市家具的概念要求城市公共設施設計更加人性化,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體現公眾審美和傳承城市文化。
142、社區設計師:由政府部門組織選聘,為責任范圍內的規劃、建設、管理提供專業指導和技術服務的第三方人員(或團隊),其工作內容主要包括為政府部門的工作決策提供專業咨詢服務,了解社區居民需求并對社區空間環境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圍繞社區項目設計提供專業意見等方面為城市社區環境品質化提升提供技術支撐,搭建政府、專家、社區居民之間的溝通橋梁。
143、城市體檢:對城市發展狀況、城市規劃及相關政策的實施效果進行監測、分析、評價、反饋和校正,對存在的“城市病”提出“治療方案”,對容易產生的“城市病”提出“預防措施”,保障各項城市發展目標有效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