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節 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持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樞紐型都市現代農業,提升農業的經濟、服務、生態功能。
一、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
落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實施重要農產品增量提質行動,開展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項目試點,推動實施“嶺南百萬新田園”工程144,健全落實生產補貼和轉移支付制度,保障糧、油、肉、菜等重要農產品供給。推動生豬家禽養殖轉型升級,促進養殖業布局合理化、生產規模化、養殖綠色化。實施水產種業提升工程,發展遠洋漁業。推動現代農業標準化建設,發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利用數字農業技術,推進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監測、質量安全追溯。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提升廣州品牌農產品美譽度和影響力。建立健全農業保險機制,推動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發展農產品期權期貨市場,探索“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權)”145試點。
二、發展樞紐型都市現代農業
建設現代農業樞紐,打造全國優質農產品加工、貿易、流通集散中心。以樞紐引導統籌生產,將生產環節拓展到省內外乃至東南亞,擴大廣州優勢農業聯結產地范圍;以樞紐服務消費市場,向粵港澳大灣區輸出高品質特色農產品,并逐步向海外拓展。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和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培育發展標準化配送、展貿、結算、定價、信息服務等增值產業。高標準建設國家級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重點發展糧食、蔬菜、水果、花卉、畜牧、漁業、現代種業、農產品加工業和休閑農業。建立具有綜合競爭力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發展農業總部經濟,培育一批銷售超百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
三、健全農業科技支撐體系
提升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功能,加快廣州國際種業中心建設,優化建設隆平國際現代農業水稻公園、南沙漁業產業園、蓮花山中心漁港、海鷗島名優農漁產品基地、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省實驗室、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科技園區。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在生物農業、設施農業、信息農業、生態循環農業和種子種苗等領域加快突破,開展設施栽培、健康養殖、精深加工、貯藏保鮮等關鍵技術聯合攻關。提高農機裝備水平,推進智能農機示范應用。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探索公益性推廣與經營性服務融合發展的新機制。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加強養殖業廢棄物的資源化綜合利用,提高農業生產污染及面源污染的綜合治理水平。
四、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延長農業產業鏈條,發展各具特色的現代鄉村富民產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農業旅游、休閑康養、民宿經濟等特色產業。創建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農業公園,打造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集聚區,建成農民家園、市民公園、游客樂園,拓展農民增收空間。做強花產業,厚植花文化,擦亮花城名片,辦好亞洲花卉產業博覽會,爭取申辦世界園藝博覽會。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等產業融合發展主體,帶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興農業經營主體,以及種養大戶、小農戶等聯合發展。完善供銷合作社體制機制和服務網絡,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打造升級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和產業融合載體。
第二節 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持續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
一、建設嶺南特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統籌城鎮和鄉村規劃建設,加快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全面提升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建設水平。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提升農房建設質量,提高干凈整潔村、美麗宜居村、特色精品村創建水平,建設嶺南特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群。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深入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146,持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四好農村路”147建設、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并軌,增加農村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服務供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農村公益事業。建設北部鄉村旅游景觀公路,將美麗鄉村和生態景觀串點連線成面。把從化區建設成為全國全省鄉村振興示范區?!笆奈濉睍r期,實現市級美麗鄉村全覆蓋,30%以上行政村達到特色精品村標準。
二、壯大鄉村振興人才隊伍
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創新鄉村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壯大新型職業農民、農業職業經理人等帶頭人隊伍,提升主體從業者生產經營能力,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鄉村人才振興。實施“羊城村官上大學”工程148,完善大學生村官、鄉村規劃師、農村法律顧問等制度。實施“千企幫千村”149和“百團千人科技下鄉”150工程,做好“三支一扶”151志愿服務,在教育、衛生等領域率先建立城鄉人才輪調制度。實施新鄉賢推動鄉村振興工程,促進原籍高校畢業生、經商人員等返鄉創業興業。
三、完善鄉村建設政策和治理體系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土地承包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落實土地承包延期政策。落實“三農”工作“四個優先”152要求,全面推廣“一元錢看病”153等模式。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增強黨員干部引領作用。深入推動鄉村治理示范村鎮創建,鼓勵鄉村治理模式創新,實現自治完善、法治約束、德治教化全面提升。科學治理“空心村”154。加強農民權益保護、信用建設、市場監管、法制宣傳。
第三節 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深化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清接合片區建設,塑造跨區域城鄉融合發展合作典范。
一、促進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
建立健全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政策體系,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暢通城鄉勞動力流動渠道,引導城市人才到鄉村服務,推動建立城鄉有序流動的人口遷移制度,健全非戶籍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流轉規則和監管措施,逐步實現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引導工商資本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資金、技術、產業等支持。完善農村產權抵押擔保權能,擴大農村抵押擔保范圍,探索宅基地使用權、農業生產設施、林業經營權等抵押擔保融資機制。構建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完善風險分擔機制。
二、強化城鄉發展資源統籌開發利用
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把花都區北部“四鎮”(獅嶺鎮、花山鎮、梯面鎮、花東鎮)、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荔湖新城、廣東從化經濟開發區、黃埔—從化合作共建區等打造成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先行區。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臺,創新社會資本參與改造的激勵機制,盤活閑置村集體物業和宅基地。建立科技成果入鄉轉化機制,支持廣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等在試驗區設立技術轉移機構。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155,在從化打造溫泉生態經濟總部集聚區。
三、加強新型城鎮和特色小鎮156建設
加強中心鎮、特大鎮等新型城鎮規劃建設,提升綜合服務和產業集聚功能,建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在黃埔區、白云區等開展以中心鎮為載體的城鄉融合發展省級試點建設。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以產業“特而強”、體制“新而活”為重點,促進特色小鎮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效益“顯而優”。大力發展特色小鎮主導產業,提升特色小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健全多元主體參與的投資運營模式,培育特色小鎮創新創業生態。加快北部地區產業型、功能型、體制創新型特色小鎮發展,先行承接城鄉融合發展相關改革試驗,開展供地用地方式改革和投融資機制改革。
第四節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要求,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落實省新一輪對口幫扶和“萬企幫萬村”157行動,鞏固拓展貧困地區脫貧成果,增強內生發展能力。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落實好兜底保障。夯實造血式產業扶貧,健全“公司+基地+農戶”利益聯結機制158。加強勞務協作,推廣企業定制班就業培訓模式。建立消費扶貧穩定幫扶機制。健全我市北部山區幫扶機制,大力提升自身“造血”功能,設立北部山區鄉村發展補助資金,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管護、人居環境改善、農村集體經濟壯大,推動北部山區提質均衡發展。全力落實國家和省關于新疆疏附、西藏波密、重慶巫山、貴州畢節黔南安順、梅州清遠等東西部協作、對口支援和省內精準幫扶任務,務實推進與齊齊哈爾對口合作。支持老區蘇區振興和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攜手創建廣東省減貧治理綜合改革試驗區。
注解:
144、“嶺南百萬新田園”工程: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抓手,以基本農田集中保護區為農田整備空間,積極開展農田整備,提升農田質量,促進優質耕地集中連片保護,發揮耕地經濟、生態、社會多元復合價值,建設具有嶺南特色的農田系統。
145、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權):在農產品種養前,通過保險公司與農戶簽訂保底租地協議,規定農產品收購數量、質量和最低保護價,保證農戶最低收入,同時可以分享價格上漲的紅利,有效降低農、企合作中易出現的農戶違約風險。
146、“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2003年6月,在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的倡導和主持下,以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環境改善為重點,浙江在全省啟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開啟了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核心的村莊整治建設大行動。2019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深入學習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報告》,并發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147、四好農村路: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3月要求“進一步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其中,“建設好”是基礎,“管理好”“養護好”是關鍵,“運營好”是最終目的。
148、“羊城村官上大學”工程:為提升農村基層黨員干部隊伍的文化素質,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農村基層黨員干部隊伍, 2013—2020年,廣州市已連續8年實施“羊城村官上大學”工程,累計組織1.2萬名村官在廣州電大參加在職學歷教育。
149、“千企幫千村”工程:《廣州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要引導一千個以上多類型所有制的企業(企業家)參與鄉村振興,以從化、增城為重點,鼓勵企業整鎮整村幫扶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該工程堅持“政府引導、村企自愿、農民主體、合作共贏”,通過開展村莊建設、發展村莊產業、推進村莊文化建設、幫助村民就業創業、參與民心民生工程等形式幫扶村莊發展。
150、“百團千人科技下鄉”工程:2018年,我市啟動“百團千人科技下鄉”工程,通過組建數以百計的專家團隊,帶動數以千計的中高級科技人員支持服務廣州鄉村振興。
151、三支一扶:大學生在畢業后到農村基層從事支農、支教、支醫和扶貧工作。按照國家人事部2006年頒布《關于組織開展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工作的通知》,工作時間一般為2年,工作期間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工作期滿后,自主擇業,擇業期間享受一定的政策優惠。
152、“三農”工作“四個優先”:優先考慮“三農”干部配備、優先滿足“三農”發展要素配置、優先保障“三農”資金投入、優先安排農村公共服務。
153、一元錢看病:2008年5月,花都區在16個村衛生站試點免費為農民治病,每次只收一元錢掛號費,若需注射則另交一元錢注射費,2010年9月實現全區196個村衛生站全覆蓋。花都區用“一元錢看病”撬動了基層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一元錢看病”已成為廣東基層醫改的模范樣本。
154、空心村: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大量農村青壯年涌向城市務工,導致村莊常住人口減少、留守村里的老弱人群生活相對困難,村莊缺乏人口和產業支撐,日漸凋敝,同時耕地、宅基地等資源閑置浪費,出現了“空心村”現象。
155、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將生態恢復、環境治理等生態產品,通過財政獎補、市場交易等手段實現其價值。通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建立,可以統籌協調自然資源產權制度、生態補償制度、排污權、水權、碳排放權等生態產品交易機制等工作,有利于調動各方保護生態的積極性,培育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市場體系,促進綠色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
156、特色小鎮:一種微型產業集聚區,具有細分高端的鮮明產業特色、產城人文融合的多元功能特征、集約高效的空間利用特點。
157、萬企幫萬村:2015年10月,全國工商聯、國務院扶貧辦、中國光彩會正式發起“萬企幫萬村”行動。該行動以民營企業為幫扶方,以建檔立卡的貧困村、貧困戶為幫扶對象,以簽約結對、村企共建為主要形式,用3到5年時間,動員全國1萬家以上民營企業參與,幫助1萬個以上貧困村加快脫貧進程。
158、“公司+基地+農戶”利益聯結機制:以公司或集團企業為主導,以農產品加工、運銷為龍頭,重點圍繞一種或幾種產品的生產、銷售與生產基地和農戶實行有機的聯合,進行一體化的經營,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基本運作模式是龍頭企業和分散的農戶簽訂合同,公司為農戶提供生產原料、技術服務和成品回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