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建立統籌城鄉、公平可及、服務便利、運行高效、保障有力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以“小切口大變化”持續辦好民生實事,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讓人民群眾獲得感更有成色、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第一節 健全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一、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標準化
加快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短板,著力增強非基本公共服務弱項,努力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健全超大城市社會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強化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保障中的主導地位,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按照常住人口規模和服務半徑統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和共建共享,促進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生活困難群眾傾斜,保障符合條件的來穗人員平等、便捷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實施基本公共服務清單式管理,制定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基本公共服務實施標準,支持越秀區開展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創建廣東省公共服務示范區。
二、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
區分基本與非基本,突出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保障中的主體地位,推動非基本公共服務提供主體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樣化。緊緊圍繞供需矛盾突出的公共服務領域,支持社會力量擴大優質普惠托育、普惠性學前教育、普惠養老、普惠醫療等普惠性公共服務供給。提升公共服務運營效率,向市民群眾提供價格可負擔、質量有保障的普惠性公共服務。
三、加強公共服務政策保障
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優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務補短板。將更多公共服務項目納入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加大政府購買力度,完善財政、融資和土地等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力量通過公建民營、政府購買服務、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參與公共服務供給。深化公共服務領域事業單位改革,營造事業單位與社會力量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在資格準入、職稱評定、土地供給、財政支持、政府采購、監督管理等方面公平對待民辦與公辦機構。
第二節 促進高質量就業和收入穩步增長
一、強化就業優先政策
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健全就業目標責任考核機制和就業影響評估機制。優化升級援企穩崗政策,扶持穩定市場主體,增加就業崗位。壯大新動能培育新就業增長點,實施新業態成長計劃200,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完善靈活就業人員權益保護和社會保障政策,擴大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空間。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豐富公共就業服務渠道,完善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大齡失業群體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推動創業帶動就業,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和創業培訓制度,鼓勵和促進大學生創業就業,擴大“贏在廣州”暨粵港澳大灣區大學生創業大賽影響力。健全就業需求調查和失業監測預警機制,開展就業困難人員重點幫扶,推進殘疾人、零就業家庭成員等“雙到雙零”201專項工作,加強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開展重點群體職業技能提升工程,高質量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羊城行動計劃202,落實新生代產業工人圓夢計劃203,建設高素質勞動大軍。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健全勞動合同制度和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完善欠薪治理長效機制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制度,探索建立新業態從業人員勞動權益保障機制,構建更加和諧穩定的新型勞動關系。
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持續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范收入分配秩序,縮小城鄉、區域、群體間收入差距,促進共同富裕。落實分配制度改革,拓寬居民勞動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渠道,堅持多勞多得,提高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健全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完善企業薪酬調查及人工成本監測、企業工資集體協商等制度,完善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最低工資標準調整機制。完善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取締非法收入。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
第三節 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一、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險體系
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完善普惠共享型社會保險體系,穩步提升社會保險待遇水平,推動社會保險和補充保險、商業保險互補發展。建立健全以基本養老保險為基礎、企業(職業)年金為補充、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保險相結合的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落實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國家政策。優化醫療保障公共服務,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穩步推進國家長期護理保險204制度試點工作,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支付范圍,落實異地就醫結算。積極推進特困人員、低保對象等困難群體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應保盡保,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落實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基金省級統籌,擴大失業保險保障范圍。探索開展新業態從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
二、健全社會救助和福利服務體系
深化社會救助改革創新,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為基礎、專項救助為支撐、急難救助為輔助、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推動社會救助向多維度保障、綜合性服務救助、發展型救助轉變。推進社會救助制度城鄉統籌,擴大社會救助范圍,改革創新社會救助方式。深化“社工+”戰略,全面推進公益“時間銀行”205。建立慈善行業聯合組織,健全經常性社會捐助機制,深化“慈善之城”創建。深化殯葬改革,完善基本殯葬公共服務網絡,提升服務水平。
三、完善住房市場和住房保障體系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完善房地產長效機制,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健全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加快構建以公共租賃住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為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著力解決困難群體和新市民住房問題。加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單列租賃住房用地計劃,探索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和國企、高校、科研機構等企事業單位自有閑置土地等建設租賃住房,支持將非住宅房屋改建為保障性租賃住房。處理好基本保障和非基本保障的關系,完善住房保障方式,健全保障對象、準入門檻、退出管理等政策。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有效盤活存量住房資源,加快完善長租房政策,規范發展長租房市場,降低租賃住房稅費負擔,逐步使租購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務上具有同等權益,保障承租人和出租人合法權益。培育住房租賃企業(機構)。研究適度提高住房租賃補貼標準,堅持實物保障與租賃補貼并舉,確保本市城鎮戶籍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應保盡保”。健全住房公積金繳存、使用、管理和運行機制。大力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有效解決環衛、公交等公共服務行業人員、重點發展產業從業青年和外來務工人員住房問題。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產權住房,繼續推進城鎮棚戶區改造。
四、健全退役軍人工作體系和保障制度
完善退役軍人移交安置機制,優化軍轉干部和退役士兵“陽光安置”“直通車”安置模式,提高安置質量。實施退役軍人職業技能培訓工程和學歷提升計劃,扶持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完善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優待政策。實施退役軍人服務中心能力提升行動和退役軍人志愿服務工程。深化雙擁模范城(區)創建,推進退役軍人榮譽體系建設,營造愛國擁軍、尊重軍人的社會氛圍。
第四節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一、促進人口持續均衡發展
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探索超大城市新型戶籍管理服務機制,優化人口結構,提升人口素質,推動人口分布與產業布局相適應。實施差別化彈性入戶政策206,引導人口向新區郊區集聚。堅持存量優先原則,完善積分制入戶政策,讓城市發展成果惠及更多來穗人員。落實人口長期發展戰略,推動生育政策與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以“一老一小”為重點完善人口服務體系,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釋放生育政策潛力。落實好國家幼兒養育、青少年發展、老人贍養、病殘照料等政策和產假制度。改善優生優育全程服務,加強孕前孕產期健康服務,提高出生人口質量。建立健全計劃生育特殊困難家庭全方位幫扶保障制度。改革完善人口統計和監測體系,依托大數據與信息技術完善人口監測系統建設,推進人口數據綜合深度開發應用。深化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建立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決策機制,推動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二、建設全國養老服務先行示范區
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出臺實施《廣州市養老服務條例》,明確政府養老服務職責,建立基本養老服務清單,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支持家庭更好承擔養老功能,推動養老模式多元化發展,滿足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推進街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頤康中心)、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和家政服務站建設,加快推動農村養老服務發展,優化“3+X”社區居家養老服務207,繼續辦好長者飯堂,完善“中心城區10—15分鐘、外圍城區20—25分鐘”社區養老服務網絡。推進社區和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推動家庭養老床位服務各區全覆蓋。優化養老床位供給結構,提升護理型床位占比。深化公辦養老機構改革,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完善公建民營管理機制,支持培訓療養資源轉型發展養老,加強對護理型民辦養老機構的政策扶持。構建臨終關懷服務體系。深化國家醫養結合試點,發展醫養康養服務,高標準建設運營廣州市老年醫院、老年病康復醫院。深化全國智慧健康養老示范基地建設。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并行,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發展銀發經濟,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開發適老技術和產品,重點推動健康養老、老年輔具用品、老年旅游等養老產業發展,培育智慧養老等新業態。健全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環境,強化老年人權益保障。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大城市大養老”服務體系。“十四五”時期,街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頤康中心)和村居頤康服務站全覆蓋;居住區配套養老服務設施100%達標;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75%。
三、健全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
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健全支持嬰幼兒照護服務和早期發展的政策體系。加強對家庭照護和社區服務的支持指導,增強家庭科學育兒能力。嚴格落實小區配套園政策,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鼓勵有條件的用人單位提供嬰幼兒照護服務,支持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提供普惠托育服務,鼓勵幼兒園發展托幼一體化服務。建立市區兩級嬰幼兒照護服務指導中心,探索小規模、去機構化的家庭托育服務形式。推進嬰幼兒照護服務專業化、規范化發展,提高保育保教質量和水平。
第五節 保障婦女未成年人殘疾人合法權益
一、促進男女平等和婦女全面發展
貫徹落實男女平等憲法原則和基本國策,深入實施國家婦女發展綱要,持續改善婦女發展環境,促進婦女平等依法行使權力、參與經濟社會發展、共享發展成果。保障婦女享有衛生健康服務,完善宮頸癌、乳腺癌綜合防治體系和救助政策。保障婦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權利,持續提高受教育年限和綜合能力素質。保障婦女平等享有經濟利益,消除就業性別歧視,依法享有產假和生育津貼,保障農村婦女土地權益。保障婦女平等享有政治權利,推動婦女廣泛參與社會事務和民主管理。落實法規政策性別平等等評估機制,完善分性別統計制度。提高留守婦女關愛服務水平。嚴厲打擊侵害婦女和女童人身權利的違法犯罪行為。
二、關愛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深入實施國家兒童發展綱要,優化兒童發展環境,切實保障兒童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完善兒童健康服務體系,預防和控制兒童疾病,減少兒童死亡和嚴重出生缺陷發生,有效控制兒童肥胖和近視,實施學齡前兒童營養改善計劃。保障兒童公平受教育權利。完善落實未成年人監護制度,嚴厲打擊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推進未成年人救助保護體系建設,完善困境兒童分類保障政策,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健全孤兒和事實無撫養兒童保障機制,設立街(鎮)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構建未成年人維權綜合服務體系,加強12355廣州未成年人保護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強化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創建青少年零犯罪零侵害社區(村)。加大對未成年人心理問題早期發展和及時干預力度,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配備。凈化未成年人網絡空間,引導未成年人健康使用網絡,防范未成年人網絡成癮。建立健全各級兒童統計制度,創建兒童友好型城市。
三、加強家庭建設
以建設文明家庭、實施科學家教、傳承優良家風為重點,深入實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構建支持家庭發展的政策體系,加大反家庭暴力法實施力度,加強婚姻家庭輔導服務,預防和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糾紛。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建立家庭教育工作機制,構建家庭教育服務體系,建立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推動社區(村)家長學校全覆蓋。促進家庭服務多元化發展。充分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家庭文明新風尚。
四、提升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能力
健全殘疾人幫扶制度,保障殘疾人平等權利。優化完善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和設施,健全“花城有愛”品牌矩陣208,建設智慧無障礙城市。完善幫扶殘疾人社會福利制度,擴大殘疾人社會保險覆蓋面,動態調整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健全特殊教育融合發展體系,加強招收殘疾學生的普通學校(幼兒園)師資配備。完善殘疾人就業支持體系,加強殘疾人勞動權益保障,優先為殘疾人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加大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力度,扶持殘疾人自主就業。促進康復服務市場化發展,提升康復服務質量,加強殘疾預防工作。
專欄22 “十四五”時期民生保障領域重點建設項目和工程
第六節 建設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示范城市
以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城市建設為契機,健全城市治理體系和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健全廣泛多層的民主協商機制,完善重大民生決策公眾咨詢監督制度,實現政府治理與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努力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城市規律的社會治理新路子。
一、優化提升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的“令行禁止、有呼必應”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以加強基層黨建為牽引,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鞏固深化鎮(街)體制改革,向基層放權賦能,加強基層組織、基層工作、基本能力建設。完善“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綜合指揮調度平臺,健全基層治理的應急機制、服務群眾的響應機制,建設用好黨群服務中心。加強基層綜治中心和線上線下社區治理平臺建設,完善“綜治中心+網格化+信息化”工作體系,實施網格化管理“五個一”工程209。推進社區治理創新,強化社區服務功能,加快建設現代社區,打造專業化社區工作者隊伍,推動“雙報到”210常態化,完善“家門口”服務體系。
二、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社會治理
發揮好群團和社會組織作用,重點培育、優先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完善公眾參與機制,擦亮“廣州街坊”211群防共治品牌,加強街鎮平安促進會建設,優化“有事好商量”民生實事協商制度,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參與社會治理。推動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等自治組織規范運作,探索居民通過議事廳、工作坊、樓長制等方式有序參與社會治理。完善見義勇為英模評選表彰和權益保障機制。持續推進暢順春運、平安高考等。
三、健全來穗人員融合行動長效機制
完善以居住證為載體、以積分制為辦法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構建互聯互通、智能高效服務體系,推動來穗人員平等、便捷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加強來穗人員黨組織建設,帶動來穗人員積極參與社會治理。拓展來穗人員參與社區治理渠道,組織動員來穗人員參與社區、片區、樓(組)協商活動,加強來穗人員志愿者隊伍建設。探索構建來穗人員社會融合發展指數。豐富完善“來穗人員融合大學堂”“融合服務周”“關愛候鳥兒童”等主題關愛活動,打造一批具有廣泛影響力融合服務品牌。完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
200、新業態成長計劃:鼓勵個體經營發展,增加非全日制就業機會,支持通過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模式實現自主就業、分時就業、靈活就業等新就業形態,在促進新經濟快速發展中不斷拓展就業空間。
201、雙到雙零:就業服務進家到戶、就業崗位進街到村,零距離服務、零距離就業。
202、“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羊城行動計劃:2018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工程,以“工程”方式推進職業技能培訓、就業創業一條龍服務,是穩就業的重要舉措。為推進相關工作落地,我市制定“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羊城行動計劃。
203、新生代產業工人圓夢計劃:廣州市推進“實施十項重點群體職業技能提升工程”之一,幫助新生代產業工人提升技能水平、綜合素質。主要包括:實施“羊城工匠”行動計劃,面向高技能領軍人才、重點產業領域開展培訓,幫助中小微企業開展職工技能提升,積極引導新生代產業工人創業創新等。
204、長期護理保險:為因年老、疾病或傷殘而喪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從而需要長期照護的人提供護理服務或護理費用的保險。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國家從2016年開始試點,廣州是首批試點城市。
205、公益“時間銀行”:在政府指導下,由社會組織、企業、社工站和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共同搭建的、社會化運作的綜合性志愿服務支撐平臺,該平臺集志愿服務發布、志愿服務時數記錄、志愿服務積分存儲、積分捐贈和兌換于一體,按照1:1比例將志愿服務時數轉換為時間積分,積分可用于兌換服務和物資。
206、差別化彈性入戶政策:為打造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我市研究制定的在市內不同區域間實施差別化的入戶政策,以吸引更多年輕、高素質的工匠型人才到我市郊區新區工作生活,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207、“3+X”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助餐配餐、醫養結合、家政服務3個基礎項目加上若干個特色試點項目。
208、“花城有愛”品牌矩陣:對“青春助學”“職得你來”“冬日暖陽”“春運直通車”等青年服務品牌整合升級,多做實打實、暖人心的服務,讓青年更有獲得感。
209、網格化管理“五個一”工程:建立一個綜合網格、健全一個議事協調機制、組織一支專職網格員隊伍、完善一套指揮調度信息系統、健全一套工作閉環管理機制。
210、雙報到: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到所在地社區報到,在職黨員到居住地社區報到。
211、廣州街坊:全市群防共治隊伍的統稱,主要包括政法干部等專業力量、出租屋管理員等半專業力量、出租車司機等行業性社會力量、熱心平安建設的廣大市民群眾等志愿力量,主要發揮信息員、巡防員、調解員、宣傳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