焖骚寡妇影院,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区入口网站,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卡顿

聚焦廣州“十四五”規劃

第三章 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建設更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 聽全文
  • 2021-06-18 15:17:39
  • 來源: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 分享到
  • -

  堅持把發展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打造先進制造業強市和現代服務業強市。


第一節 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把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經濟工作的“首要工程”,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跨越式發展,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一、全力打造新興支柱產業

  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打造成為新興支柱產業,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賦能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著力實施“強芯”“亮屏”“融網”工程,構建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裝—測試”全產業鏈集群和超高清視頻及新型顯示“設備制造—內容創作—應用服務”全產業鏈集群,打造“顯示之都”“軟件名城”“5G高地”。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著力實施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戰略,構建“研發設計—關鍵零部件生產—整車制造—測試評價—共享出行”全產業鏈集群,規劃建設智能網聯汽車電子集成系統產業綜合基地,爭創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開展自動駕駛商業化運營試點,打造全國領先的智能汽車平臺和生態圈,建成全球知名“智車之城”。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著力推動醫學、醫藥、醫療“三醫融合”,提升“研發—臨床—中試—制造”全產業鏈集群協同創新水平和綜合競爭力,建設創新藥物臨床試驗服務中心,發展壯大生物藥、現代中藥、化學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高端康養產業,打造全球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新高地。

專欄5 “十四五”時期三大新興支柱產業發展重點

產 業

重點領域

重點平臺

新一代

信息技術

重點發展半導體與集成電路、超高清視頻及新型顯示、智能終端、軟件、5G、北斗通信導航、工業互聯網等領域。

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中新廣州知識城集成電路產業園、中新廣州知識城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園、增城新型顯示價值創新園、花果山超高清視頻產業特色小鎮、黃花崗科技園、天河智慧城、天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廣州北斗產業園區、從化明珠智慧產業園等。

智能與新能源汽車

重點發展智能汽車、純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整車研發制造,支持智能駕駛決策、智能傳感、人機交互、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高精度地圖、車規級芯片、新一代電子電氣架構等關鍵零部件及技術產業。

廣州番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廣州花都(國際)汽車產業基地、南沙國際汽車產業基地、黃埔汽車產業基地、從化明珠工業園、廣州國際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番禺、增城、花都、南沙、從化)、廣州西岸產業園等。

生物醫藥與健康

重點發展生物藥、現代中藥、化學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精準醫療、基因檢測、高端醫療、高端康養等領域。

廣州國際生物島、廣州科學城、中新廣州知識城國際生物醫藥價值創新園、白云美麗健康產業園、大坦沙國際健康生態島、粵港澳大灣區生命健康產業創新區、中山大學國際藥谷、從化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創新平臺等。


  二、加快發展新興優勢產業

  推動智能裝備與機器人、軌道交通、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新材料與精細化工、數字創意等新興優勢產業加快發展。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產業著力構建“關鍵基礎零部件—整機及成套裝備—系統集成應用—公共支撐服務”產業鏈集群,加快突破自動控制系統、減速器、伺服電機等關鍵零部件和集成應用技術,開拓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等場景應用,建設全國智能裝備關鍵設備研發創新中心。軌道交通產業著力構建“規劃設計—裝備制造—建設施工—運營與增值服務”全產業鏈集群,組建軌道交通產業投資集團,建設軌道交通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加快“走出去”步伐,打造世界級軌道交通品牌。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產業著力構建氫能源全產業鏈集群和發展節能環保裝備產業,協同推進太陽能、核能、智能電網及裝備產業發展,加快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重點打造南方氫能樞紐。新材料與精細化工產業以規?;?、綠色化、高端化為主攻方向,推動先進基礎材料產業轉型升級和前沿新材料研發應用,發展高端日化產品,打造國內一流“新材高地”“美妝之都”。數字創意產業著力推進5G、人工智能、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新技術深度應用,構建游戲、電競、動漫、網絡、影音產業生態圈,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數字創意頭部企業和精品IP,打造“動漫游戲產業之都”“全國電競產業中心”。

專欄6 “十四五”時期五大新興優勢產業發展重點

產業

重點領域

重點平臺

智能裝備與機器人

重點發展智能軟硬件、智能機器人、智能運載工具、智能終端、工業控制設備、增材制造等智能產業,以及智能工廠、“人工智能+制造”等應用服務領域。

黃埔智能裝備價值創新園、南沙慶盛人工智能價值創新園等。

軌道交通

重點發展軌道交通關鍵技術研發、設計咨詢、工程施工、零部件及配套設備、新制式整車、智慧軌道交通、檢驗檢測、運營服務、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綜合開發(TOD)、維保服務、教育培訓等領域。

廣州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園、番禺軌道交通裝備修造基地、白云新城軌道交通總部基地、廣州和諧型大功率機車修造基地、南沙軌道交通建設施工類企業總部基地等。

新能源與節能環保

重點發展氫能、太陽能、核能裝備制造、儲能、智能電網等領域,以及促進生物質能綜合開發利用、支持資源循環利用相關行業。

南沙東方重機核電裝備制造基地、黃埔氫能產業創新核心區、南沙氫能產業樞紐、從化氫能產業創新示范園區、番禺節能科技園等。

新材料與精細化工

重點發展先進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精細化工、綠色石化、金屬與粉末冶金、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等領域。

華南新材料創新園、黃埔新材料產業園等。

數字創意

重點發展游戲、電競、動漫、創意設計、網絡影音、公共文化數字服務、時尚文化等領域。

天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天河軟件園、白云湖數字科技城、廣州設計之都等。

  三、前瞻布局發展未來產業

  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行動,大力發展量子科技31、區塊鏈、太赫茲32、天然氣水合物33、納米科技34等前沿產業。開展量子科技領域關鍵核心工程裝備和量子精密測量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謀劃建設量子互聯網和量子通信產業園,推動量子科技向商用、民用領域普及應用。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強化區塊鏈底層平臺研發,加強區塊鏈技術在智能制造、電子商務、物聯網、能源電力等領域推廣應用,高水平建設國家級區塊鏈發展先行示范區。依托華南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強化太赫茲通信領域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加快太赫茲技術在工業控制、安防設備、無線通信等領域的產品開發和商業應用。穩步推進天然氣水合物開發和產業化,支持建設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廣州深海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全國天然氣水合物研發和商業開發總部基地。依托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加快建設納米智能技術園、納米生命與健康技術科技園等,建成中國納米谷。


第二節 推動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深入實施廣州制造“八大提質工程”35,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發展壯大高技術制造業36,推動“廣州制造”向“廣州智造”升級,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一、促進優勢特色產業賦能升級

  推動汽車、電子、石化等傳統優勢產業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發展,向智能與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與精細化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迭代升級。促進紡織服裝、美妝日化、箱包皮具、珠寶首飾、食品飲料、智能家居、燈光音響等傳統特色產業數字化、定制化、時尚化轉型,打造“廣州工業”新名片。實施特色產業集群“1+2+N”數字化轉型行動37,共建行業級工業互聯網38平臺和數字化創新中心,引導企業集群式“上云上平臺”,打造“云”上產業鏈和虛擬產業園,實現產業鏈再造和價值鏈升級。實施推進融合消費體驗行動,以流花展館為核心建設全球“定制之都”消費體驗中心、工業互聯網產業集群展示體驗中心等,立足優勢發展定制服裝、定制皮具、定制家居、定制化妝品等,推動“網紅定制”模式發展,打造世界先進、國內領先的規?;瘋€性定制產業創新策源地、應用示范地、產業集聚地。實施數字化轉型發展生態提升行動,推動集群技術創新和工業大數據、供應鏈金融39發展。

專欄7 五大特色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行動

產業集群

每1個集群組建“2+N”

供應商聯合體

主 要 工 作 目 標

紡織服裝

美妝日化

箱包皮具

珠寶首飾

食品飲料

2家建設主體

1. 工業互聯網行業解決方案服務商;

2. 跨行業跨領域平臺企業。

N個合作伙伴

工業設計

共享制造

物流倉儲

直播電商

金融服務

……

1. 打造數字化轉型標桿企業;

2. 帶動萬家企業上云上平臺;

3. 培養十萬名數字化轉型產業人才;

4. 促進傳統產業集群向千億級現代產業集群躍升;

5. 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定制之都”。

  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堅持經濟性和安全性相結合,補齊短板、鍛造長板,分行業做好供應鏈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積極參與國家產業基礎再造工程40,強化資源、技術、裝備支撐,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多元化。立足產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從符合未來產業變革方向的整機產品入手打造戰略性全局性產業鏈。建立重點行業“鏈長制”41,完善穩鏈、補鏈、強鏈、建鏈聯動協調機制,制定重點產業鏈發展技術路線圖、核心企業庫和招商圖譜,加強產業鏈頭部企業和薄弱環節靶向招商。培育壯大具有生態主導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鏈主”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配套協同發展。支持龍頭企業拓展全球布局,留住產業鏈關鍵環節,加強國內國際產業安全合作,增強全球供應鏈協同能力。完善支持中小企業發展體制機制,支持中小企業在細分領域做專做精,培育一批具有產業鏈節點控制力的“專精特新”企業42。整合骨干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和第三方服務機構資源,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大中小企業創新協同、產能共享、產業鏈供應鏈互通的新型產業生態。

  三、深化國家服務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設

  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43,支持平臺型企業、龍頭骨干企業等開展工業設計、系統集成、全生命周期管理、供應鏈管理等專業化服務。開展工業設計能力提升行動,培育工業設計領軍企業,強化重點行業工業設計研究院、工業設計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實施“尚品”工程,加強中高端自主時尚品牌創建培育,大力發展時尚產業,建設時尚之都。

  四、建設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

  實施質量提升行動,加強標準、計量、認證、專利體系和能力建設,提升“廣州制造”“廣州標準”“廣州品牌”競爭力、話語權。加強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布局一批國家級和省級質檢中心、產業計量及認證測試中心,吸引國內外專業認證機構落戶,建設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廣州)。鼓勵企業制定實施先進標準,培育企業標準“領跑者”,推動優勢特色行業標準成為全球、全國標準。創建標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鼓勵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研制。實施品牌強市戰略,振興廣州老字號、培育新品牌,建好用好國家商標品牌創新創業(廣州)基地,引導企業增強品牌設計、創新和營銷能力,打造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名企、名品、名牌。

  五、強化先進制造業要素保障

  強化要素保障和高效服務,提升制造業根植性和競爭力。推動工業用地提容增效,推廣新型產業用地模式,“十四五”時期,全市用于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產業用地面積力爭不少于240平方公里;加強621平方公里工業產業區塊管理,維護發展空間底線。開展新一輪工業技改行動,在綠色石化、新材料、高端裝備等領域建設一批智慧園區、智能工廠。充分發揮新興產業發展資金、先進制造業創新發展資金、科技創新發展資金等財政資金作用,綜合運用直接投資、資本金注入、投資補助、貸款貼息等方式,加大重點產業發展支持力度。鞏固拓展減稅降費成果,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允許所有制造業企業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規范和降低港口航運、公路鐵路運輸等物流收費,全面清理規范涉企收費。

  

第三節 促進現代服務業繁榮發展

  聚焦產業轉型升級和居民消費升級需要,擴大服務業有效供給,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品質,構建優質高效、結構優化、競爭力強的服務產業新體系,提升“廣州服務”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推動現代服務業[ 現代服務業:以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網絡技術為主要支撐,建立在新的商業模式、服務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礎上的服務產業。廣東省對現代服務業的認定包括9個類別的行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新興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健康服務業、房地產業、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其他現代服務業。]出新出彩,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服務經濟中心。

  一、推動生產性服務業45高端化發展

  以服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著力發展商務會展、現代物流、科技服務、專業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提高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以下統稱廣交會)輻射面和影響力,建成廣交會展館四期、廣州空港國際會展中心、國際金融論壇永久會址等會展場館,探索“新業態+會展”,辦好廣州博覽會、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中國(廣州)國際茶業博覽會、中國國際老齡產業博覽會等專業展會,培育領軍型展覽集團和全球專業展覽,建設國際會展之都。推動現代物流與制造業高效融合,培育國際供應鏈龍頭企業。推動研發設計、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科技咨詢等科技服務機構集聚發展,構建覆蓋創新全鏈條的科技服務體系。提升會計、法律、人力資源、廣告營銷、檢驗檢測認證等高端專業服務,打造廣州法律服務集聚區、廣州設計之都等平臺,提高專業服務中心城市輻射力。促進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深化業務關聯、鏈條延伸、技術滲透,支持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流程再造等新型專業化服務機構發展。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企業。

  二、加快生活性服務業46品質化發展

  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務體驗為導向,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加快發展商貿、餐飲、健康、養老、托育、文化、旅游、體育、家政、物業等服務業。加強公益性、基礎性服務業供給,擴大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各類服務供給。鼓勵商貿、旅游、餐飲等行業開展業態與模式創新,推進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線上線下全渠道滿足消費需求,打響“購在廣州”“游在廣州”“食在廣州”品牌。開展國家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領跑者”行動試點,加快家政服務業標準化、專業化、智能化發展,培育一批家政服務領跑企業、領跑社區和領跑學校。執行生活性服務業認證認可制度,推動生活性服務業誠信化職業化發展。推動構建15分鐘社區生活服務圈,提升居民服務便利化水平。

  三、提升總部經濟發展能級

  實施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企業培育行動,篩選一批具有發展優勢和潛力的重點企業,強化資金、項目、土地、人才等普惠政策支持和專屬服務,支持企業整合資源做大做強。加大總部經濟招商引資力度,吸引更多跨國公司、大型央企和民營企業、國內外行業領軍企業在廣州設立總部、區域總部和研發中心、采購中心等。加快培育引進互聯網新經濟、科技創新等領域總部企業,深化與互聯網龍頭企業在智慧城市等領域戰略合作,推動互聯網創新型總部企業集聚發展。加強百億級、十億級高端商務樓宇建設,提升樓宇總部經濟發展水平。

  四、積極發展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

  創新適應服務新業態新模式和產業融合發展需要的土地、財稅、金融、價格等政策,推動新技術在服務業廣泛應用,促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體驗經濟等健康發展。鼓勵制造業和服務業龍頭企業平臺化轉型,培優扶強一批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平臺、智能制造服務平臺、云服務平臺。聚焦工業互聯網、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互聯網+”領域,培育一批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開展跨區域經營平臺型企業。

  五、深化服務業領域改革開放

  完善支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體系,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提高經營審批效率,鼓勵社會力量擴大多元化多層次服務供給。積極爭取國家、省支持廣州服務業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進一步放寬金融、醫療、科技服務、旅游、文化娛樂等領域外資準入、準營限制,爭取允許外資企業在自貿試驗區內獨資經營增值電信、無船承運47等業務。對標自由貿易港政策,探索加快發展離岸貿易、離岸金融48、保稅研發設計、高端設備售后維修等服務。


第四節 加快建設現代金融服務體系

  推動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加快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風險管理中心、財富管理中心和金融資源配置中心。

  一、建設廣州期貨交易所等重大金融平臺

  大力支持廣州期貨交易所建設,打造完整期貨產業鏈,完善期現貨聯動的期貨交易市場體系,建設期貨交割庫,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價格影響力。提升上海證券交易所南方中心、深圳證券交易所廣州基地和新三板華南服務基地服務功能。依托中證報價南方總部建設私募基金份額交易平臺、私募股權跨境交易平臺。鼓勵廣東股權交易中心完善中小微企業綜合金融服務體系,建設“中國青創板”“天使板”等特色服務板塊。推動設立廣州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49區域交易中心。支持上海保險交易所南方總部發展壯大,爭取廣州鉆石交易中心、廣東省珠寶玉石交易中心升級為國家級交易平臺。

  二、深化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

  大力引進培育綠色金融50機構,打造綠色金融總部集聚區。推進綠色金融產品和融資模式創新,探索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發揮廣州碳排放權51交易所平臺功能,搭建粵港澳大灣區環境權益交易與金融服務平臺,加快推動碳排放權及其他環境權益交易,穩步推進碳排放權抵質押貸款等碳金融業務創新。探索開展碳排放權交易外匯試點,支持境外投資者以外匯或人民幣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地碳排放權交易。

  三、增強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能力

  強化金融對中小微企業、科技企業和“三農”的支持,促進金融機構與實體企業共生共榮。完善金融與產業融合發展政策措施,更好發揮市普惠貸款風險補償機制作用,提升金融服務支持主導產業、重點園區、重大項目能力。實施培育新增上市公司行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和直接融資比重。積極引進總部金融機構,培育發展大型金融集團,鼓勵金融機構擴大信貸規模,提高中小微企業首貸率。支持普惠金融52、供應鏈金融等產品服務創新,擴大知識產權、股權、應收賬款等質押融資規模。支持越秀區建設國家產融結合試點區。

  四、實施更高水平金融開放創新

  按照國家金融開放時間表和路線圖,放寬金融外資準入限制及股比要求,鼓勵在穗外資金融機構提升總部功能。加強廣州期貨交易所與香港聯合交易所合作,促進與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和金融(基金)產品互認。加快落實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政策措施,推進資本項目便利化改革,探索開展跨境貸款、資產轉讓等創新業務,促進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探索融資租賃創新政策,攜手港澳共建全球飛機租賃中心。推動金融數字化轉型,爭創數字人民幣53試點城市,開展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54。加強與中國金融40人論壇合作。

  五、打造特色金融功能區

  加快廣州國際金融城開發建設,創建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合作示范區。高標準建設南沙國際金融島,打造國家金融開放創新高地。規劃建設金融科技產業集聚區,加快集聚金融科技企業。做強做優廣州民間金融街、白鵝潭產業金融服務創新區、萬博基金小鎮、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區等特色金融功能區。


第五節 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堅持陸海統籌,科學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科技,做強海洋產業,壯大海洋事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創新平臺和增長極。到2025年,海洋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力爭達15%左右。

  一、建立高水平海洋產業體系

  做強現代海上航運物流,壯大海洋高端裝備、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醫藥等優勢產業,發展海洋高端服務業、海洋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圍繞南沙海工裝備制造基地,建設世界級船舶與海工裝備制造業集群,推動海洋觀測、海洋通信、水下機器人等海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爭取船舶工業、海洋工程領域中央駐穗企業屬地化服務管理,完善產業鏈。以廣州國家級海洋生物技術研發中心為支撐,開展海洋藥物、生物制品研發及產業化。依托廣州期貨交易所,加強與港澳對接,建設廣州海洋金融服務中心,壯大航運金融、海事仲裁等高端涉海服務業。挖掘海上絲綢之路等海洋文化資源,促進郵輪、游艇、海潛、帆船運動等新興旅游業發展,打造多層次海洋文旅產業體系。提升傳統海洋產業,完善臨港冷鏈物流55發展體系,建設現代遠洋漁業集聚中心。

  二、建設海洋科技創新核心區

  聚焦深海探測、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空天技術下海等前沿應用,加快突破高端船舶、深遠海油氣礦產資源開發、海洋牧場、海上風電等裝備研制核心技術。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為龍頭,布局重大海洋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建造天然氣水合物鉆采船(大洋鉆采船)。搭建海洋創新聯盟,集聚國內外重點海洋科研機構,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海洋科技產業融合發展。規劃建設深海研究基地,加快發展海洋遙感與導航、海洋生物安全、無人和載人深潛等涉海新產業新業態。加強涉海人才隊伍建設,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拓展海洋專業。

  三、構建陸海統籌的海洋開發格局

  主動對接港澳地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打造連接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的產業合作中心。對接西部陸海大通道,與西江上游港口、北部灣港口加強業務交往。拓展深遠海空間,加快建設深遠??瓶贾行暮唾Y源勘探開發總部基地。發揮南沙海洋產業高端發展核心區引領作用,加快海珠、番禺、黃埔、荔灣等區向海協同發展,完善與周邊城市無水港56協同機制。實施海洋綜合治理,健全涉??臻g資源利用制度,強化管轄海域治理管控,規范歷史用海管理,推進“智慧海防”試點。


第六節 優化產業發展戰略布局

  按照戰略規劃、科學布局、重點突破的要求,依托重大交通樞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產業園區,優化生產力布局,推動產城融合、產創融合、數產融合,打造動力源和增長極,引領全市高質量發展。

  一、統籌重大產業功能區布局建設

  構建“一核引領、兩極帶動、三港輻射、多點支撐”的產業功能布局,推動數字經濟、創新經濟、樞紐經濟、特色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沿江、東南部、西部三大產業帶,實現產業協同互補、集聚集群集約發展。

  一核引領:依托中心城區建設數字經濟核心區,重點發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高端服務業和總部經濟,以數字賦能帶動傳統產業升級,引領全市打造智慧之城。

  兩極帶動:發揮國家級開發區優勢,集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形成東部、南部創新經濟增長極,帶動全市打造創新之城。

  三港輻射:發揮空港、海港、鐵路港的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區域發展樞紐經濟,增強高端要素集聚配置能力,打造支撐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樞紐之城。

  多點支撐: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功能特色,支持重點產業平臺創新發展、提升能級,加快建設價值創新園區,形成錯位聯動、多點支撐的發展格局。

圖1 “一核引領、兩極帶動、三港輻射、多點支撐”產業功能布局(略)


專欄8 “十四五”時期三大產業帶發展重點

一、做優做高沿江產業帶。著力提升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優化升級天河中央商務區、天河高新區、中國(廣州)超高清視頻創新產業示范區、北京路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海珠廣場文化金融產業創新區、中大國際創新生態谷、白鵝潭商務區等產業平臺,打造數字經濟、總部經濟和現代服務業集群。

二、做強做大東南部產業帶。充分發揮廣州開發區、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黃埔—從化產業共建合作區、從化溫泉生態經濟總部集聚區、廣州國際生物島、黃埔港新貿易創新中心、穗港智造合作區、穗港科技合作園、穗澳合作示范園、廣州東部交通樞紐商務區、番禺經濟技術開發區、萬博長隆片區、廣州番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粵港深度合作園等重點平臺帶動作用,形成集中度顯示度更高的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三、做實做特西部產業帶。建設廣州南站商務區、廣州北站商務區、花都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白云湖數字科技城、廣州民營科技園、白云新城總部集聚區、海龍廣佛高質量發展科創示范區等重點平臺,建設制造業、服務業融合發展的特色產業集群,提升產出效益。

  二、構筑高質量發展動力源和增長極

  突出抓好南沙“一把手工程”,做強南沙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航運、金融和科技創新功能承載區,強化中心城區和南沙戰略連接,夯實建設用地、基礎教育等發展根基,建成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引領區和示范區。突出抓好中新廣州知識城“一號工程”,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突出抓好廣州國家臨空經濟示范區建設,構建以航空運輸為基礎、航空關聯產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注解:

  31、量子科技:量子物理和信息技術相結合發展起來的新學科,主要包括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測量等領域。

  32、太赫茲:電磁波的一種,頻率在0.1THz—10THz (1THz=1012Hz)范圍內,具有穿透性強、定向性好等特征,在醫學、勘探、通信等領域具有良好的應有前景。

  33、天然氣水合物: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的結晶物質,遇火即燃,常見于深海沉積物或陸上永久凍土中。由于總量巨大、能量密度高,有可能成為未來主要替代能源。

  34、納米科技:以動態力學、分子生物學、微電子等為基礎的現代科學技術,是一種用單個原子、分子制造物質的技術,主要研究結構尺寸在1—100納米范圍內材料的性質和應用,包括納米材料、納米器件等領域。

  35、廣州制造“八大提質工程”:結構優化提質工程、技術創新提質工程、主體壯大提質工程、基礎升級提質工程、布局優化提質工程、融合深化提質工程、品質品牌提質工程、發展環境提質工程。

  36、高技術制造業:國民經濟行業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相對高的制造業行業,按照國家統計局高技術制造業分類(2017),主要包括:醫藥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信息化學品制造等6大類。

  37、“1+2+N”數字化轉型行動:面向每一個產業集群,形成行業解決方案服務商、跨行業跨領域平臺等兩方緊密合作的建設主體,協同N個數字化轉型合作伙伴,包括但不限于工業設計、共享制造、物流倉儲、直播電商、金融服務等。

  38、工業互聯網:通過開放的、全球化的工業級網絡平臺把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和客戶緊密地連接和融合起來,高效共享工業經濟中的各種要素資源,從而通過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方式降低成本、增加效率,幫助制造業延長產業鏈,推動制造業轉型發展。

  39、供應鏈金融:從供應鏈產業鏈整體出發,運用金融科技手段,整合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信息,在真實交易背景下,構建供應鏈中占主導地位的核心企業與上下游企業一體化的金融供給體系和風險評估體系,提供系統性的金融解決方案,以快速響應產業鏈上企業的結算、融資、財務管理等綜合需求,降低企業成本,提升產業鏈各方價值。

  40、國家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圍繞關鍵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以及產業技術基礎、工業基礎軟件等領域,組織實施技術攻關、產業化應用等相關行動。

  41、鏈長制:由“鏈主”和“鏈長”兩個部分組成,“鏈主”與“鏈長”是市場和政府的關系?!版溨鳌逼髽I通過自身實力在市場競爭中逐步獲得產業鏈的話語權和主導權,“鏈長”由地方政府領導親自掛帥,對產業鏈進行統籌規劃,協調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人才引進、技術創新、政策扶持等工作,推動實現建鏈、補鏈、強鏈、延鏈。

  42、“專精特新”企業:技術創新和融資能力強,發展速度、效益和質量好,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道路的企業。

  43、服務型制造: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的新型制造模式和產業形態,是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向。

  44、現代服務業:以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網絡技術為主要支撐,建立在新的商業模式、服務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礎上的服務產業。廣東省對現代服務業的認定包括9個類別的行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新興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健康服務業、房地產業、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其他現代服務業。

  45、生產性服務業:為保持工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促進工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提高生產效率提供保障服務的服務行業,是與制造業直接相關的配套服務業,主要包括信息服務,金融服務,商務服務,研發設計與其他技術服務,貨物運輸、倉儲和郵政快遞服務等行業。

  46、生活性服務業:滿足居民最終消費需求的服務行業,主要包括住宿餐飲服務、居民和家庭服務、健康服務、養老服務、旅游游覽和娛樂服務、體育服務等行業。

  47、無船承運:集裝箱運輸中,經營集裝箱貨運的攬貨、裝箱、拆箱以及內陸運輸,經營中轉站或內陸站業務,但并不經營船舶承運業務。

  48、離岸金融:設在某國境內但與該國金融制度沒有聯系,且不受該國金融法規管制的金融機構所進行的資金融通活動。

  49、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以發行收益憑證的方式匯集特定多數投資者的資金,由專門投資機構進行基礎設施投資經營管理,并將投資綜合收益按比例分配給投資者的一種信托基金,具有流動性較高、收益相對穩定、安全性較強等特點。

  50、綠色金融:為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即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

  51、碳排放權:分配給重點排放單位的規定時期內的碳排放額度。

  52、普惠金融: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的、有效的金融服務,并確定農民、小微企業、城鎮低收入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群體為主要服務對象。

  53、數字人民幣:是由人民銀行發行的數字形式的法定貨幣,是一種以廣義賬戶體系為基礎、支持銀行賬戶松耦合功能、與紙鈔和硬幣等價并具有價值特征和法償性的可控匿名的支付工具。

  54、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中國人民銀行于2019年12月首先在北京啟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工作,支持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加強金融科技創新,探索設計包容審慎、富有彈性的創新試錯容錯機制,劃定剛性底線、設置柔性邊界、預留充足發展空間,努力打造符合我國國情、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至2020年,試點已擴大至上海市、重慶市、深圳市、雄安新區、杭州市、蘇州市、成都市、廣州市。

  55、冷鏈物流:指冷藏冷凍類商品在生產、貯藏運輸、銷售,到消費前的各個環節始終處于規定的低溫環境,最大程度地保證產品品質、質量安全,減少損耗的特殊供應鏈系統。

  56、無水港:指“無水的港口”,是在內陸地區建立的具有報關、報驗、簽發提單等港口服務功能的物流中心。在無水港內設置有海關、檢驗檢疫等監督機構為客戶通關提供服務。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