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日報推出《出新出彩 廣州答卷》特別報道
請點擊閱讀系列報道:
【城市定位】大城之治,硬核支撐高能級 【樞紐門戶】樞紐之暢,外聯內通加速跑
【綠色發展】花城之美,綠水青山鋪底色 【智慧城市】讓城市更智慧 讓市民更幸福
【廣州思路】紅色文化基因 刻入城市肌理 【廣州出品】嶺南文化大成 名家佳作出圈
【廣州模式】海絲文化千年 吟唱花城花語 【文化強市】創新文化共振 勇作時代先聲
【活力之城】一座頂流之城 燃爆消費活力 【現代金融】一池金融活水 澎湃企業動力
【總部經濟】一眾總部扎根 印證商都引力 【消費中心】立足國際視野 善用比較優勢
【營商廣州】廣州答卷:“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從這里燎原 【營商廣州】廣州答卷:“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在這里印證
【營商廣州】廣州答卷:“中小企業能辦大事”在這里先行示范 【營商廣州】廣州答卷:厚植沃土 讓中小企業“不負春光”
老城不老,其命維新。
2018年10月,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重要時刻,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廣東視察并發表重要講話,要求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在綜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綜合實力、現代服務業、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方面出新出彩。
三年來,廣州這座千年古城牢記囑托、不負使命,煥發出了嶄新的活力;三年來,廣州這座不老商都風雨兼程、日日爭新,綻放出了更加奪目的光彩。
廣州這三年,我們都是見證者。
一次次看得見的更新迭代,讓城市更加鮮活生猛——一條條老街、一座座老建筑“活”了,點亮了這座城市的記憶;海陸空全方位的立體交通網絡“成”了,打通了這座城市的樞紐;珠水更清了,云山更綠了,碧道里程更長了,為這座城市平添了“醒來明月,醉后清風”的詩意……
一件件摸得著的民生實事,讓百姓更覺幸福安心——老人們有了自己的長者食堂,老城區的舊樓加裝了電梯;醫院的全國重點專科增多了,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全覆蓋了;公共圖書館和公共文化服務網點增加了,書店多了也更美了,博物館里的展覽更豐富了……
一個個抓得實的創新舉措,讓企業更添創新動力——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培育形成,為企業的生存發展構建了新的發展格局;營商環境改革走進4.0階段,解決了市場主體反映強烈的痛點、難點、堵點;多措并舉推進科技創新,鼓勵“中小企業能辦大事”,為千年商都注入了強勁動力……
大城之大:
大在敢擔當、高能級、重民生
廣州很老,滄海桑田,歷時2200多年;廣州很寬,總面積達7434平方公里;廣州人很多,實際管理服務人口超過2200萬。
在全國范圍內,廣州早已躋身“超一線大城市”序列;在世界范圍內,Alpha級別世界一線大城市的榜單上,廣州同樣也“擁有姓名”。
大城市,要有大城市的樣子。
究竟怎樣才是一座大城市應有之模樣呢?
大城之大,大在敢擔當。
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和省會大城,這三年來,廣州從未曾忘卻一座大城市應有的責任與擔當,越是關鍵時期,越是有敢于擔當的勇氣和魄力。
面對疫情“大考”,這個城市先后派出14批醫療隊、148名醫務人員馳援湖北;面對境外輸入病例壓力,這個城市傾盡全力,堅守“南大門”,自去年2月至今年6月,承接入境航班逾3000班,轉運旅客超過60萬名……
為探索老城市高質量發展之路,這個城市心懷“國之大者”,不遺余力,全力推動“雙區”建設、“雙城”聯動,主動對接、支持、服務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引領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
為吸引更多港澳青年融入祖國建設,這個城市鄭重承諾,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民生保障領域,港澳青年享受與內地居民同等待遇,近400個創業項目,吸引了3000多名港澳青年跨越山海,來穗逐夢……
大城之大,大在高能級。
作為一個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大城,這三年來,廣州從未曾失卻一座大城市應有的能級與胸懷,致力于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打造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城市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城市。
這個城市擁有了海陸空全方位立體交通網絡,12小時全球航空交通圈,四通八達,連通世界,生活在這座城里的人,凡心向往之,皆能親至;
這個城市擁有了超級強大的“朋友圈”,去年12月首次當選世界大都市協會主席城市,迄今擁有國際友城近100個、友好港口53個、外國駐穗總領館66家;
這個城市擁有了無數共謀發展的“小伙伴”,廣深“雙城聯動、比翼雙飛”,廣湛合作全方位提速,廣佛同城化邁向全域,廣清一體化駛入現實……
大城之大,大在重民生。
作為一個將“以民為本”視為城市治理核心導向的民生大城,這三年來,廣州從未曾缺少一座大城市應有的柔軟和溫度,城市藍天白云,綠水青山;政府親民便民,周到貼心;百姓安居樂業,達觀知禮。
這個城市在“十三五”期間增加了公辦基礎教育學校327所,提供學位32.34萬個,市屬優質基礎教育資源實現了11個區全覆蓋;這里聚集了全省80%的高校,82所高校擁有在校大學生131萬,居全國第一……